问题

王加国提问
0个回答
浏览:16次
2024-07-31 17:23
小学体育课外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仍难言乐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外作业的设计需要小学体育教师
紧抓当前“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有利时机,更新对体育课外作业的认识,拓展体育课外活动,结合教
材内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体质健康达标类、体育项目特长类、假日休闲娱乐类、健全性
格特训类、体育知识理论类、体育器材自制类课外作业。优化小学体育课外作业实施策略,需要教师、
家长和学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师要充分宣传,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可协同锻炼,构建友伴
学习团体;此外,家校需合作共建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孩子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21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
较之 2014 年五部委调查的全国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数据逐渐上升,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
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但目前我国学
生的体质状况仍难言乐观,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近年来,学生仍然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他们文化课作业多,体育运动时间还有所欠缺。2020
年秋季开学,《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
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发布会上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
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近期,《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
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全国各地全面施行,学生的学习可以真正回归到课堂主阵地。各学科
教师侧重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按要求减少学生的课业量,学生课外也不再参加学科类培训班学
习,他们睡眠时间更充足了,体育活动的时间也相应更多了。
据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在家时间科学安排体育课外作业,作为深入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有益补充。那么,在当前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总要求下,体育课外作业内容如何
选择并加以完善,学生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策略如何借助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联动,聚合发力,從而
实现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在借鉴既有
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研究,现将研究成果列举一二,以期为当前体育课外作业设计与实
施提供些许参考。
1 更新对体育课外作业的认识
在深入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当前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人们对体育课后作业
的理解早已有了全新的认识:体育作业不是一种强制性课业负担,而是一种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
建设性、愉快性、接受性的健身实践策略。体育课外作业是体育课堂在时空上的拓展延伸,学生课外
在家、在社区完成体育作业,利于营造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锻炼的良好氛围,也是在向全社会强调众
所周知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此外,现如今核心素养
培养已广受重视,发展体育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有“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的要求。而“健康第一”始终是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体育课外作业也应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
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水平,关注每个运动项目、每次运动对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当然,要
想让小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不将体育课外作业当作一种课业负担,养成认真有效完成体育课后作业的
习惯,教师要让他们了解参与运动的意义,理解老师布置体育课后作业的目的,努力激发内需,促使他们愉快接受、积极完成体育课后作业,自觉将课外体育运动当作一种美好生活享受而不仅仅是增强
自身体质的需要,从而促进其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教师要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问卷、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外体育作业内容、形式,除了必选、自选或分层作
业,还可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作业。如对有的自由放任、缺欠自制力的小学生,体育教师事先
应该讲究民主,讲求平等,与其进行充分交流,共同协商达成奖惩条款,及时给予兑现奖励,让其体
验成功的喜悦,也要与家长、同伴共同监视,既重鼓励又需加强监督,恩威并用,促其自觉愉快完成
任务,逐渐养成爱好体育运动的习惯。
2 完善体育课外作业设计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小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
的运动习惯,结合其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娱乐性要求,针对《义务教育与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对
于不同水平的运动参与、运动机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所给出的具体目标,不断完
善课外作业设计内容,有针对性的精心选择各有侧重的作业。
2.1 体质健康达标类作业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年一度的国家体质健康检测,能充分
检测一段时期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堂内容多以达标测试项目为主,但增强体质健康,不能单
靠一周两三节体育课,需要学生长期、科学的锻炼。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质健康检测情况,做好学生健
康建档工作,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成因,制定合理计划,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体质健康达标型课
外体育作业,让学生坚持锻炼并都能收获进步的信心和成功的喜悦。如下肢力量差的可选择跳台阶、
跑楼梯等,核心力量、下肢力量方面较薄弱的可选一分钟仰卧起坐、跳绳等。
2.2 体育项目特长类作业
小学阶段体育项目众多,小学生应尽可能多了解并参与其中。但以体育特长项目为导向的体育课外作
业,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及学习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针对个人体育优项持之以恒加以锻
炼,自然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因人而异,确定最
有效的个体学习目标,根据目标精心编排详细的“专项课外体育作业单”,让学生依据既定计划坚持锻
炼,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锻炼身体的
良好习惯。
2.3 假日休闲娱乐类作业
很多学生假日常窝在家里,特别是寒暑长假,寒假天冷,暑期炎热,学生常不喜运动,而许多家长也
顺其自然,不加干预。这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休闲、娱乐特点给学
生安排适宜假日体育家庭作业,选择的锻炼内容可以丰富一点,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轮滑、
散步、爬山、骑自行车、远足等。鼓励学生把运动场上学到的本领展示给家长看。而家长也应树立正
确的健身观念,动员孩子周末或者节假日走出家门,并积极陪着孩子参加锻炼活动。这既可保证孩子
的安全,有效地督促孩子锻炼身体,改变孩子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等不健康的行为,也利于形成良
好的家庭锻炼氛围。同时,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力不够稳定,加上小学阶段又是兴趣培养的重
要时期,灵活安排假日休闲娱乐类作业可以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而不是活动的辛苦。
2.4 健全性格特训类作业课外体育作业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家长在与教师交流中常会提及孩子性格方面的小毛病,
如或办事不够果断,或胆小怕羞,或容易冲动等等。此时,体育教师布置健全性格特训类作业更易得
到家长的欢迎。运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健全孩子性格作用显著。若
孩子缺乏果断力品质,体育教师可多安排乒乓球、羽毛球等作业课外体育作业。因为这类运动项目需
要当机立断,稍一犹豫就可能错失良机,招致失败。又如给胆小怕羞的学生安排游泳、跳马等需要以
大胆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的项目,坚持锻炼,孩子会逐渐变得勇敢无畏。
2.5 体育知识理论类作业
体育课外作业不单是身体素质的实践练习,还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进度,根据地区差异、气候条件、年龄特征、身体特征等,布置体育赛事观看、健身调查、明星档案、
资料查阅、常识摘抄、手抄报自编等。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端
正锻炼思想,了解体育运动规律,丰富体育文化素养。此外,当前好多地市已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
育安全与保健知识内容纳入中考,这一明确导向也提醒教师、家长不可忽视体育理论知识学习。
2.6 体育器材自制类作业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地取材选取能够利用的材料如废旧轮胎、PVC 管、
饮料瓶等进行简易体育器材制作和使用。布置这类体育课外作业,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操作能力,培
养其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布置此类作业时要先让学生熟悉需自制器材的功能及作用,掌握操
作要领,并严格要求学生在自制体育器材及其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检查,做好个人自护及他人安全防
护,防止出现安全隐患。
此外,为进一步满足小学生个性化需求,还可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允许自编作业、自主完成任务。
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利于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为实现体育
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优化课外体育作业实施策略
落实学生课外体育作业,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的保障。要想优化体育课外作业实
施策略,当前形势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1 充分宣传,做足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通过学校、班主任、班级家长微信群等广为宣传,让学生、家长明确课外体育作业的目的和意义,
达成共识。二是充分发挥体育组集体力量,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课主阵地,具体解说需注意的动作
要领而及易现意外的错误动作,避免发生意外。此外,体育老师必须预测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依
据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课外体育作业设计的框架和方向,并对体育课外作业内容的形式、要求及
建议练习次数都做简明扼要的说明。
3.2 协同锻炼,构建友伴学习团体
小学体育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伙伴关系,校内可组建课外体育兴趣小组,校外可引导学
生就近组织“社区锻炼小组”等,引导学生课外特别是假日定时约会邻近同学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种
友伴协同锻炼利于形成良好运动氛围,更能让学生享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顺利完成课外体育作业。
3.3 家校合作,共建监督评价机制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我们应该进行检查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是课外体育
作业有效完成的保障。作业检查方式可以是课前抽查、阶段测试、作业展示(表演)、体育竞赛等。
当然,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的体育课后作业需要教师的督促、鼓励,也需要家长的参
与、监督。教师要与家长充分沟通,避免家长误解布置体育课外作业是体育教师给他们增负,让家长
引导、监督孩子完成课外体育作业。如平时可借班级微信群,将国家体育作业的政策、每日锻炼优质
微视频或微课等推送给家长,鼓励家长营造氛围,参与锻炼,做孩子的指导者、保护者和积极评价者。
同时家长也可把学生在家完成体育锻炼的视频、照片等发到微信小打卡上,便于老师实时掌握学生的
运动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共同督促学生养成完成体育课后作业的习惯。这既体现老师对
学生的关心,利于建立良好家校关系,也能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布置适量高质的体育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效完成对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应树立
“减负提质”理念,不断完善课外体育作业内容,想方设法拓展学生体育锻炼时空,加强学校、家庭、
社区联系,共同营造课外体育锻炼良好氛围,培养孩子积极运动的习惯,促进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