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齐壮丽提问
0个回答
浏览:28次
2025-08-11 12:2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素养目标融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具体教学环节,避免“知识灌输”,注重“实践体验”。以下是具体实施路径: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让学生“会用语言”
语言建构是核心素养的根基,需在“积累—理解—运用”的循环中培养。
1. 在识字写字中建立“形义联结”
- 低年级识字时,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象形、会意、形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美”与“意联”。例如教“休”字,引导学生联想“人靠在树下休息”,既记住字形,又理解字义;写字时强调“横平竖直”的间架结构,渗透“方正做人”的文化暗示。
- 中高年级结合语境识字,比如在《秋天的雨》中遇到“五彩缤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理解词义并尝试造句(“公园里的花五彩缤纷,像一幅画”)。
2.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范式”
-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如《小蝌蚪找妈妈》的对话句式“××说:‘……’”)、修辞(如《荷叶圆圆》中“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的比喻),通过“仿写”“补白”运用。例如学完比喻句,让学生说说“月亮像______”“云朵像______”。
- 建立“班级语言银行”,让学生摘抄课文或课外书中的“新鲜表达”(如“兴冲冲”“慢吞吞”等ABB式词语),定期开展“词语接龙”“句子拍卖会”(用自己积累的句子描述一个场景,全班投票“购买”)。
二、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核心,让学生“会思考”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语言”,更是“学思维”,需在文本解读和表达中训练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1. 在文本分析中训练“逻辑思维”
- 低年级用“问题链”引导梳理情节:学《狐狸和乌鸦》时,提问“狐狸先说了什么?乌鸦有反应吗?狐狸又说了什么?乌鸦为什么会张嘴?”让学生理清“欺骗—上当”的因果关系。
- 中高年级用“思维导图”拆解结构: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学生画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分支,每个分支下再列举“海水颜色多”“珊瑚、海参、大龙虾”等细节,培养“总分”逻辑;学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时,引导学生思考“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从故事迁移到生活逻辑。
2. 在想象表达中激活“创造性思维”
- 低年级进行“故事续编”: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后,让学生想象“第二天,小公鸡和小鸭子又去河边,会发生什么?”鼓励用自己的话编情节。
- 高年级开展“多角度解读”:读《司马光》时,除了“砸缸救人”,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别的办法吗?(如喊大人、找长竹竿)为什么司马光的办法最有效?”,培养“不唯一”的思维习惯。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突破,让学生“会感受美、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本身就是美的载体,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尝试表达美。
1. 在文本品读中“发现美”
- 感受“语言形式美”:学《春天来了》时,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叠词“嫩嫩的、绿绿的”带来的轻柔感;学古诗《春晓》,通过“花落知多少”的留白,想象雨后清晨的朦胧美。
- 体会“情感美”:读《慈母情深》时,聚焦母亲“龟裂的手指”“疲惫的眼睛”等细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说说“哪些瞬间让你觉得妈妈爱你”,在共情中理解“亲情美”。
2. 在实践中“创造美”
- 低年级画“课文插画”: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画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的场景,用画笔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 中高年级写“诗意片段”:观察校园的秋天后,模仿《秋天的雨》的句式“秋天的雨,把______给了______,像”,创作自己的“秋天小诗”;或给课文配“插图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描述画面(如给《望庐山瀑布》配一句“银河从天上掉下来啦!”)。
四、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底色,让学生“扎根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1. 在经典文本中“触摸文化”
- 低年级从“习俗”入手:学《春节童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过年的习俗(贴春联、包饺子),再对比“二十三,糖瓜粘”的传统,感受“年文化”;识字“福”时,聊聊“福字为什么倒着贴”,理解“福到”的寓意。
- 中高年级从“精神”入手:读《刘胡兰》时,通过“面对敌人的铡刀不屈服”的故事,体会“革命气节”;学《梅兰芳蓄须》,理解“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骨气,联系当下“爱国”的含义(如好好学习、爱护国旗)。
2. 在生活体验中“践行文化”
- 开展“文化小使者”活动:让学生搜集“汉字的故事”(如“孝”字是“儿子背着老人”)、“传统节日的由来”,在班级“文化角”展示;或学写毛笔字,感受“横平竖直”中的“规矩”文化。
- 对比中外文化: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比“圣诞节”和“春节”的不同习俗,引导学生“爱自己的文化,也尊重别人的文化”。
关键策略:让“素养”融入“日常”
1. 用“任务驱动”代替“知识点讲解”:比如学《动物王国开大会》,不直接讲“通知要写清时间、地点”,而是让学生扮演“狗熊”,一次次修改通知,在“出错—修正”中自己发现规律。
2.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比如“口语交际·介绍家乡”,让学生先回家问长辈“家乡的老故事”,再结合课文中学到的“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向全班介绍,既练表达,又懂家乡。
3. 允许“不标准”的表达:低年级学生用“我的妈妈像太阳,暖暖的”这样“不完美”的比喻时,先肯定“你发现了妈妈的温暖,真棒”,再引导“还可以说‘妈妈像棉被,裹着我很舒服’”,保护创造欲。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质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成为“会表达、会思考、懂审美、有根脉”的人。在小学阶段,不必追求“系统化”,而应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有用、思维有趣、文化有根”,素养便会自然生长。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让学生“会用语言”
语言建构是核心素养的根基,需在“积累—理解—运用”的循环中培养。
1. 在识字写字中建立“形义联结”
- 低年级识字时,结合汉字构字规律(象形、会意、形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美”与“意联”。例如教“休”字,引导学生联想“人靠在树下休息”,既记住字形,又理解字义;写字时强调“横平竖直”的间架结构,渗透“方正做人”的文化暗示。
- 中高年级结合语境识字,比如在《秋天的雨》中遇到“五彩缤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红色给了枫树”),理解词义并尝试造句(“公园里的花五彩缤纷,像一幅画”)。
2.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范式”
-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如《小蝌蚪找妈妈》的对话句式“××说:‘……’”)、修辞(如《荷叶圆圆》中“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的比喻),通过“仿写”“补白”运用。例如学完比喻句,让学生说说“月亮像______”“云朵像______”。
- 建立“班级语言银行”,让学生摘抄课文或课外书中的“新鲜表达”(如“兴冲冲”“慢吞吞”等ABB式词语),定期开展“词语接龙”“句子拍卖会”(用自己积累的句子描述一个场景,全班投票“购买”)。
二、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核心,让学生“会思考”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语言”,更是“学思维”,需在文本解读和表达中训练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1. 在文本分析中训练“逻辑思维”
- 低年级用“问题链”引导梳理情节:学《狐狸和乌鸦》时,提问“狐狸先说了什么?乌鸦有反应吗?狐狸又说了什么?乌鸦为什么会张嘴?”让学生理清“欺骗—上当”的因果关系。
- 中高年级用“思维导图”拆解结构: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让学生画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分支,每个分支下再列举“海水颜色多”“珊瑚、海参、大龙虾”等细节,培养“总分”逻辑;学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时,引导学生思考“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从故事迁移到生活逻辑。
2. 在想象表达中激活“创造性思维”
- 低年级进行“故事续编”: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后,让学生想象“第二天,小公鸡和小鸭子又去河边,会发生什么?”鼓励用自己的话编情节。
- 高年级开展“多角度解读”:读《司马光》时,除了“砸缸救人”,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别的办法吗?(如喊大人、找长竹竿)为什么司马光的办法最有效?”,培养“不唯一”的思维习惯。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突破,让学生“会感受美、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本身就是美的载体,需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尝试表达美。
1. 在文本品读中“发现美”
- 感受“语言形式美”:学《春天来了》时,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叠词“嫩嫩的、绿绿的”带来的轻柔感;学古诗《春晓》,通过“花落知多少”的留白,想象雨后清晨的朦胧美。
- 体会“情感美”:读《慈母情深》时,聚焦母亲“龟裂的手指”“疲惫的眼睛”等细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说说“哪些瞬间让你觉得妈妈爱你”,在共情中理解“亲情美”。
2. 在实践中“创造美”
- 低年级画“课文插画”: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画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的场景,用画笔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 中高年级写“诗意片段”:观察校园的秋天后,模仿《秋天的雨》的句式“秋天的雨,把______给了______,像”,创作自己的“秋天小诗”;或给课文配“插图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描述画面(如给《望庐山瀑布》配一句“银河从天上掉下来啦!”)。
四、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底色,让学生“扎根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1. 在经典文本中“触摸文化”
- 低年级从“习俗”入手:学《春节童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过年的习俗(贴春联、包饺子),再对比“二十三,糖瓜粘”的传统,感受“年文化”;识字“福”时,聊聊“福字为什么倒着贴”,理解“福到”的寓意。
- 中高年级从“精神”入手:读《刘胡兰》时,通过“面对敌人的铡刀不屈服”的故事,体会“革命气节”;学《梅兰芳蓄须》,理解“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骨气,联系当下“爱国”的含义(如好好学习、爱护国旗)。
2. 在生活体验中“践行文化”
- 开展“文化小使者”活动:让学生搜集“汉字的故事”(如“孝”字是“儿子背着老人”)、“传统节日的由来”,在班级“文化角”展示;或学写毛笔字,感受“横平竖直”中的“规矩”文化。
- 对比中外文化: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比“圣诞节”和“春节”的不同习俗,引导学生“爱自己的文化,也尊重别人的文化”。
关键策略:让“素养”融入“日常”
1. 用“任务驱动”代替“知识点讲解”:比如学《动物王国开大会》,不直接讲“通知要写清时间、地点”,而是让学生扮演“狗熊”,一次次修改通知,在“出错—修正”中自己发现规律。
2.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比如“口语交际·介绍家乡”,让学生先回家问长辈“家乡的老故事”,再结合课文中学到的“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向全班介绍,既练表达,又懂家乡。
3. 允许“不标准”的表达:低年级学生用“我的妈妈像太阳,暖暖的”这样“不完美”的比喻时,先肯定“你发现了妈妈的温暖,真棒”,再引导“还可以说‘妈妈像棉被,裹着我很舒服’”,保护创造欲。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质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成为“会表达、会思考、懂审美、有根脉”的人。在小学阶段,不必追求“系统化”,而应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有用、思维有趣、文化有根”,素养便会自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