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除了“降低难度、单独辅导”,还能通过哪些策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并逐步提升参与度?
1. 任务设计:用“阶梯式成功”搭建参与度
分解任务,降低“启动门槛”:将核心知识点拆解为“小而具体”的子任务,让学生每完成一步都能获得明确的成就感。
例:教学“除法平均分”时,先设计“把4块糖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实物操作),再过渡到“把6块糖分给3个小朋友”,最后到“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基础薄弱的学生能通过前两步操作建立自信,再自然衔接第三步。
嵌入“生活关联点”:任务设计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能解决我身边的问题”,减少对抽象知识的畏惧。
2. 评价方式:从“结果评判”转向“过程赋能”
聚焦“进步增量”的具体化评价:不用“和别人比”,而是“和过去比”,用具体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变化。
例:不说“你这道题终于做对了”,而是“你今天列算式时先写了‘一共要分多少’,比上次更有条理了,这就是进步!”
3. 课堂互动:创造“低风险参与”的机会
设计“分层提问”,预留“安全发言区”:针对同一知识点,准备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优先回答“低难度层”问题,避免“被难住”的尴尬。
例:教学“三角形特性”时,对基础薄弱学生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事实性问题),而非“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探究性问题);待其回答后,再引导“你能数出它的3个角吗?”,逐步升级参与深度。
4. 氛围营造:用“安全感”消除参与顾虑
明确“容错规则”:课堂上公开强调“说错也是一种贡献,因为它能帮我们发现问题”,让学生知道“不完美的参与也值得被尊重”。
例:教师可主动分享自己“小时候算错题”的经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传递“犯错不可怕”的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