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多学科深度结合,实现跨学科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 结合学科内容的关联性不足,融合点挖掘不深入
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如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公共精神等)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认识模糊,仅停留在表面化结合(如语文课引用德育故事、数学课计算公益捐款等),未能从学科本质上挖掘融合点。
例如,“环境保护”主题在道德与法治中强调责任担当,而科学课涉及生态知识、美术课可创作环保海报、音乐课可演唱环保歌曲,但各学科往往独立教学,缺乏对“认知-情感-行为”的连贯培养。
2. 跨学科教学目标不统一,缺乏协同设计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各自为政,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未能形成合力。
比如“规则意识”主题,道德与法治课强调遵守规则的意义,体育课训练按规则进行游戏,数学课讲解规则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但因缺乏统一的目标设计,学生难以理解“规则”在不同场景中的共性与差异,难以形成系统认知。
3. 教学活动设计碎片化,缺乏深度体验
跨学科活动多为零散的“附加任务”,如道德与法治课学完“家乡文化”后,让美术课画家乡风景,缺乏贯穿多学科的长线项目。
未能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道德与法治领域的问题(如“设计社区公益角”需结合数学测量、语文撰写方案、道德与法治分析公益意义)。
4. 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衡量跨学科育人效果? 现有评价多聚焦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对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体现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实践能力缺乏科学评估。
例如,学生在“班级公约制定”中运用语文表达、数学统计、道德与法治分析公平性,但评价仍侧重公约内容的完整性,忽视其背后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素养的提升。
5. 教师协同机制缺失,跨学科教研不足
学科壁垒导致教师间缺乏常态化沟通,难以共同开发融合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
多数学校未建立跨学科备课组,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培训与支持,难以胜任“道德与法治+多学科”的整合教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