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结合故事渗透
低段课文多以童话、儿歌、生活故事为主,蕴含着朴素的价值观,可直接结合内容引导学生感知:
培养良好习惯:学《文具的家》时,通过“贝贝弄丢文具”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让文具‘回家’”,联系自己整理书包的行为,强化“爱护物品、做事有条理”的意识。
传递友爱互助:读《小公鸡和小鸭子》时,让学生模仿角色对话,体会“小鸭子帮小公鸡捉鱼”“小公鸡救落水的小鸭子”的情节,提问“如果你看到同学有困难,会怎么做?”,将故事中的互助精神迁移到生活中。
萌发爱国情感:学《我多想去看看》时,结合“北京”“天安门”等关键词,展示天安门图片或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感受“对祖国的热爱”可以从“向往首都、了解国家象征”开始。
二、在课堂活动中融入行为引导,强化体验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实践任务等,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品德。
角色扮演渗透规则意识:在识字课小组合作时,设定“发言要举手”“不打断别人说话”的小规则,完成后表扬“XX小组的小朋友像故事里的小绅士一样,轮流发言真棒”,将“尊重他人”转化为具体行为。
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感:结合《值日生》等课文,开展“班级小管家”活动,让学生轮流负责擦黑板、整理图书角,结束后分享“今天我为班级做了什么”,感受“承担责任”的意义。
情感体验激发同理心:读《孤独的小螃蟹》时,引导学生想象“小螃蟹没有朋友时是什么心情”,再讨论“如果同学独自玩耍,我们可以怎么做”,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