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理解算理而非单纯死记硬背算法?
联系生活情境,赋予计算“现实意义”
? 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让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0.6×2)”时,创设“买2支0.6元的铅笔需要多少钱”的情境:
? 引导学生想“0.6元是6角,2支就是6×2=12角=1.2元”,自然理解“0.6×2=1.2”的道理;
? 再延伸到竖式计算,结合“6个0.1乘2是12个0.1,也就是1.2”,让抽象的小数乘法与“角、分”的生活经验挂钩,避免机械记忆“小数点对齐”的误区。
3. 暴露思维过程,让“算理”在辨析中清晰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算理,通过提问、追问引导深度思考。
例如,计算“25×13”时,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如25×10+25×3),并追问:“为什么可以分成10和3来算?这两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让学生意识到“拆分乘数是为了用已学的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
? 利用“错误资源”引发讨论。
若学生计算“300÷5×2”时先算5×2,可引导全班讨论:“这样算对吗?如果是分东西,300个苹果先平均分成5份,再每份拿2个,和先算5×2再分,结果一样吗?”通过情境对比,理解“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算理依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