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将美术与音乐、戏剧、影视等整合为 “艺术课程”,但美术作为核心学科,其教学理念从 “知识技能传授” 转向 “核心素养培育”,强调素养导向、学生主体、生活联结、文化浸润。具体到课堂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新课标下,美术课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聚焦五大核心素养的融合培养:
											
											
												- 
													图像识读:能看懂图像(绘画、设计、影视等)的内涵与逻辑(如海报的信息层级、漫画的讽刺手法);
												
- 
													美术表现:能用多种媒介(画笔、数字工具、综合材料等)表达想法(不追求 “画得像”,而追求 “表达到位”);
												
- 
													审美判断:能对作品或生活中的美进行理性分析(如 “这件设计的美在于功能与形式的平衡”);
												
- 
													创意实践:能结合问题提出独特的美术解决方案(如用废旧材料做装置艺术呼吁环保);
												
- 
													文化理解:能从美术作品中解读文化内涵(如从青铜器纹饰看商周礼仪文化)。
												
												示例:一节 “校园标识设计” 课,目标不仅是 “学会画图标”,更要让学生通过调研校园需求(图像识读)、用简洁图形表达功能(美术表现)、讨论 “什么样的标识既好看又好懂”(审美判断)、尝试加入校园文化符号(创意实践 + 文化理解)。
											
											
											
												新课标倡导 “大单元教学”,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整合多维度内容,让学习有深度、有联结。
											
											
											
												主题需贴近学生经验,呼应社会热点或文化传承,避免碎片化技能训练。
											
											
												- 
													生活关联类:如 “我的书桌改造计划”(结合收纳设计、色彩搭配)、“校园四季手账”(融合写生、文字、装饰);
												
- 
													文化传承类:如 “从三星堆面具到我的创意面具”(对比传统与现代,用黏土、卡纸等材料创作)、“汉字的艺术变奏”(从书法到字体设计,结合电脑软件);
												
- 
													社会思考类:如 “低碳生活视觉日记”(用漫画、摄影记录环保行为)、“家乡老物件的故事”(通过绘画 + 访谈,理解地域文化)。
												
												大单元案例:以 “传统纹样的当代转译” 为主题,单元包含 3 课时:
											
											
												- 
													第 1 课:识读传统纹样(青花瓷、剪纸、刺绣中的吉祥图案,练图像识读);
												
- 
													第 2 课:分析纹样的 “形与意”(如 “回纹” 的连续性寓意 “生生不息”,练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
												
- 
													第 3 课:设计现代产品纹样(将传统纹样融入文具、服饰,练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
												
												新课标强调 “跨学科学习”,美术课可与语文、历史、科技、自然等深度融合:
											
											
												- 
													与历史融合:学 “唐代仕女画” 时,结合唐代服饰史、社会风气,理解 “丰腴之美” 的文化背景;
												
- 
													与科技融合:用平板绘画软件(如 Krita)临摹《千里江山图》,对比传统青绿山水与数字绘画的异同;
												
- 
													与自然融合:户外观察植物叶脉,用拓印、写生、抽象化等方式转化为装饰图案,理解 “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
												
												新课标主张 “以学习为中心”,课堂需从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转向 “情境驱动 — 任务探究”。
											
											
											
												通过真实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
											
											
												- 
													情境 1:“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请设计一套包含会徽、奖牌、加油海报的视觉系统”(需考虑主题、受众、传播性);
												
- 
													情境 2:“社区老人活动中心需要装饰墙面,请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创作一组‘老有所乐’主题作品”(需考虑老人的审美习惯、空间大小)。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阶梯式任务,避免 “一刀切”。
											
											
												- 
													基础任务:完成核心技能(如 “用 3 种线条表现运动的动态”);
												
- 
													提升任务:加入创意元素(如 “给线条搭配色彩,强化运动的情绪”);
												
- 
													挑战任务:拓展应用场景(如 “用这些线条设计运动会门票边框”)。
												
												突破传统画笔限制,鼓励学生用多元媒介表达:
											
											
												- 
													传统媒介:水彩、版画、泥塑、剪纸;
												
- 
													现成品:废旧纸箱、瓶盖、布料、树枝(做装置艺术);
												
- 
													数字工具:平板绘画、PPT 排版设计、简单的 3D 建模(如用 Tinkercad 设计小雕塑)。
												
												新课标强调 “过程性评价” 与 “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尝试与进步,而非单一作品的 “好坏”。
											
											
											
												- 
													创意与思路:“你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为什么这样选择材料?”
												
- 
													实践与改进:“第一次画的草图和最终作品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调整的?”
												
- 
													合作与表达:“在小组设计中,你负责了什么?如何和同学沟通想法?”
												
												- 
													学生自评:用 “创作日志” 记录自己的想法(如 “我最满意的是色彩搭配,下次想改进线条的流畅度”);
												
- 
													学生互评:小组内用 “优点 + 建议” 模式反馈(如 “你的海报主题很突出,如果字体再大一点会更清晰”);
												
- 
													社会参与:将作品展示在校园公众号、社区橱窗,收集师生、家长的反馈。
												
												档案袋可包含:
											
											
												- 
													草图、修改稿、最终作品;
												
- 
													观察笔记(如 “参观美术馆时对《清明上河图》的记录”);
												
- 
													反思卡片(如 “这次设计失败的原因:没有考虑使用者的身高”)。
												
												- 
													有温度:贴近学生生活经验,鼓励用美术表达情感(如 “用拼贴画记录和朋友的一次争吵与和解”);
												
- 
													有深度:不止于 “做”,更要 “思”(如创作传统工艺时,思考 “这项手艺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 
													有力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社会价值(如用漫画呼吁 “拒绝校园欺凌”,用设计改善班级环境)。
												
												新课标下的美术课,本质是 “以美术为载体的育人课”—— 通过图像、色彩、材料等,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表达自我的多元方式、理解文化的包容心态。教师的角色也从 “技能传授者” 转变为 “素养引导者”,让学生在 “做美术” 的过程中,成为更会审美、更敢创造、更懂文化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