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回归“自然”,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表达得合乎规范呢?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指导——巧把金针度与人
(一)提倡开放式指导
周一贯老师认为:“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地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任何一篇优秀习作都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追寻儿童精神”的前提下“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是有必要的。比如有的学生胸中有“情”,但纸上无“情”,作品显得干巴巴,这时教师进行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指导,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如整体布局,一篇文章怎样安排结构,基本的开头、结尾技巧,这方面指导有助于把作文写得更严谨、更完美。当然,我们应该摒弃“范文讲解式”的作前指导,因为那样只会使学生人云亦云,缺少创意。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作后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待学生写好初稿后,教师再进行评改指导,而后学生改写或重作。这样,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不至于千“文”一面,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指导要突出引导性。社会的多元化也使学生习作呈现多元化,有些学生一味追求“怪味作文”,一些想象作文不是奇思妙想而是胡思乱想,有的不顾语言规范约束盲目“标新立异”,这就应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学生的作文引导到“健康”“绿色”上来。 (二)提倡灵活性仿写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借鉴能力,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是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习作创新的起点。教师在学生积累一定语言,阅读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序、有层次的仿写训练,学生不仅会对习作构思有基本的概念,而且会潜移默化地用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改造、丰富自己的语言,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为创造性习作奠定基础。但是,仿写应该是灵活的借鉴,而非机械仿作,否则“像我者死’,学生只会成为作文的奴隶。
二、训练——百花齐放才是春
(一)轮流日记激情四溢
小学生好胜,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我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8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这一妙趣横生的习作训练形式,使学生欲罢不能。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周记——释放学生心灵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让学生从自我愿望出发,题目自己拟,内容自己选,体裁自己定,尽量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形式上不作硬性规定,几个片段组合亦行,长而精者更佳。内容上,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一点、一面、一人、一事,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想象,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这样,还周记以自由和轻松,学生乐于表达,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三)课堂作文习得规范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序列性和逻辑性,这是引导学生习作达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用好课堂作文这一重要阵地,切实抓好字、词、句等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要抓实抓好习作评改课,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如高年级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简短记叙文的篇章训练。老师通过指导占据,使学生的习作更合乎社会规范及语言规范。
三、积累——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欣赏美文,润“作”细无声 近
年来,我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我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欣赏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我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一节的美文欣赏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长期坚持欣赏美文,“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他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得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感悟生活,闪现灵性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见闻、认识和感想,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情境,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如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走向纯朴的自然,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验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一寒”,只有长期细心地观察和积累,才能有所发现;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偶有感悟,将之入文。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寻找素材。如可以利用读书读报课、课前三分钟时间,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谈老师,谈同学,谈读书,谈游戏,谈音乐,谈时事,谈见闻,谈感受……在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帮助他们发现素材,引导他们留意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捕捉自己觉得新奇在趣的题材。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言可议,大脑中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写作“活水”。
我们让习作教学回归“自然”,就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情生活,让他们在阅读和生活中汲取养料,在教师精妙的点拨中获得智慧,在多元的训练中提高技能。我们要让作文成为语文学习的一方绿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