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沟通、双向赋能”:幼儿园家长工作开展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需要兼顾专业性、温度和实效性,核心是建立信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成长。以下是具体方向和做法: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拉近距离
1、日常沟通常态化:利用晨间入园、离园等碎片化时间,用简洁语言和家长交流幼儿当日状态(如“今天小宝主动和小朋友分享了绘本,特别棒”),避免只说问题,多传递积极信息。
2、定期沟通制度化:每月通过家长会、班级群推送“幼儿发展月报”,聚焦具体能力(如社交、自理)的成长;每学期1-2次一对一约谈,针对个性化问题深入交流(如分离焦虑、挑食等)。
3、沟通渠道多样化:除了面对面,可建立班级群(分享活动照片、育儿小知识,避免过度刷屏)、开通留言本(家长有疑问可书面反馈,老师次日回复),满足不同家长的沟通习惯。
二、开展有价值的家长活动,增强参与感
1、体验式活动: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观察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如午餐、游戏),直观感受孩子的成长;开展“亲子工作坊”(如绘本共读、手工游戏),在互动中教家长具体方法(如“如何通过游戏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2、赋能式分享: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育儿心得(如“如何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或请专业人士(如儿童心理老师)做小型讲座,主题聚焦家长关心的问题(如“分离焦虑的家庭应对”“电子产品使用的度”)。
3、参与式合作:让家长适度参与幼儿园事务,比如担任“家长志愿者”协助活动开展,或共同讨论班级规则(如“玩具分享公约”),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三、提供实用的育儿支持,体现专业性
1、传递科学理念:通过班级群、宣传栏分享简短易懂的育儿知识,避免理论化。比如:不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是具体建议“让孩子自己穿鞋子,哪怕慢一点,穿错了也没关系”。
2、回应家长困惑: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如“孩子总打人怎么办”),不直接评判,而是先共情(“这种情况确实会让人着急”),再给出具体方法(“可以试试蹲下来问孩子‘是不是想和小朋友玩呀?我们可以这样说……’”)。
3、避免过度干预:尊重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不强行要求家长“必须怎么做”,而是提供参考思路,比如“每个孩子节奏不同,您可以根据家里的情况试试这种方法,有效果再坚持”。
四、处理好矛盾与分歧,维护信任
1、主动沟通为先:若幼儿在园发生冲突(如抓伤、哭闹),第一时间联系家长说明情况,不隐瞒、不推卸,同时说明处理方式和后续引导措施(如“今天两个孩子抢玩具时有点小摩擦,我们已经教他们说‘请借我玩’,后续会多观察”)。
2、换位思考共情:面对家长的焦虑(如“孩子在园没吃饱”),先理解情绪(“您担心孩子饿肚子,特别能理解”),再客观解释(如“今天午餐他吃了半碗饭,下午点心也吃了,我们会多提醒他”),避免辩解。
3、寻求共识解决问题:若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有差异(如“觉得孩子犯错就该严厉批评”),可分享幼儿在园的表现(“其实孩子今天犯错后,我们先问了原因,他自己说了‘我错了’,比批评时更愿意改正”),用事实引导共识。
总之,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核心是“真诚沟通、双向赋能”——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用心,同时让家长在育儿中更有方向,最终形成“幼儿园引导、家庭配合”的育人合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