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牧区孩子的信息科技培养有哪些措施?
针对农牧区孩子的信息科技培养,需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生活场景和实际需求,采取更具针对性、可落地的措施,避免“照搬城市模式”:
1. 硬件设施:从“有”到“能用好”
基础设备普惠化:依托“教育信息化工程”等政策,优先保障农牧区学校配备基础电脑、平板电脑和稳定网络(可结合卫星网络解决偏远地区信号问题),避免因硬件缺失形成“数字鸿沟”。
共享设备与移动课堂:针对分散的牧区学校,可采用“流动信息教室”,定期巡回授课,提高设备利用率。
2. 课程设计:结合农牧区生活场景
内容本土化:将信息科技知识与农牧区生产生活结合,比如用Excel记录牲畜生长数据、用简单编程模拟农作物生长周期、用手机摄影+剪辑制作家乡风光短片,让孩子感受到“技术有用、技术就在身边”。
降低入门门槛:从手机、平板等更易接触的设备入手,先培养基础操作(如文件管理、安全上网),再逐步引入电脑避免因难度过高劝退。
3. 师资与资源:弥补专业力量不足
“本土教师+外部支援”结合:对当地教师开展常态化信息科技培训(如线上研修课程),同时通过“教育帮扶”对接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开展远程共课、答疑,或邀请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
利用免费数字资源:引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公益编程平台(如“编程猫”公益课)等免费资源,通过离线数据包、提前下载课程等方式,解决网络不稳定问题。
4. 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与应用意识
开展“小而实”的科技活动:比如“家乡代言人”短视频创作(用手机拍摄并简单剪辑),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技术的价值。
链接产业需求:若当地有特色农牧产业(如畜牧业、特色种植),可邀请企业人员讲解如何用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提升效率,让孩子看到“信息科技能助力家乡发展”,增强学习动力。
5. 家庭与社区:降低“数字排斥”
家长数字素养同步提升:通过家长会、社区讲座等形式,教家长基础的手机/电脑操作(如安全支付、在线学习平台使用),减少家庭对孩子接触科技的“顾虑”,甚至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
社区公共空间利用:在村委会、文化站等设立“数字角”,配备简单设备和指导人员,供孩子课后免费使用,同时作为家长学习的场所,形成“家校社”协同氛围。
核心是让信息科技培养“接地气”——不追求高深技术,而是先解决“能用、会用、想用”的问题,让农牧区孩子既能掌握基本数字技能,也能感受到技术对生活和家乡的改变,从而主动探索和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