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情境驱动初中化学项目式探究,需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经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完整探究闭环。具体可从以下四步展开:
一、锚定“可感知”的真实情境,激活探究动机
真实情境的核心是“学生能触摸、能参与、能关联”。需从学生的生活场域(家庭、校园、社区)或社会热点中筛选素材,避免抽象化。例如:
- 家庭场景:“妈妈总抱怨‘洗洁精伤手’,如何自制温和又有效的清洁剂?”
- 校园场景:“实验室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环境,怎样设计简易处理方案?”
- 社区场景:“小区垃圾分类站的废电池随意堆放,它们会释放哪些有害物质?”
这些情境需包含明确的化学线索(如清洁剂中的乳化作用、废液中的酸碱性质、电池中的金属离子),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能通过化学知识解决”。例如在“自制环保清洁剂”项目中,学生从观察妈妈用白醋除水垢的生活经验出发,自然关联“酸的化学性质”,产生“不同酸的去污效果是否有差异”的探究欲。
二、设计“有张力”的驱动性问题,搭建探究框架
真实情境需转化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驱动性问题,问题需具备开放性(无唯一答案)和挑战性(需调用多个化学概念)。例如,将“社区水质问题”转化为:“小区自来水烧开后总结水垢,如何检测水垢成分并设计简易软化方案?”
驱动性问题需拆解为阶梯式子问题,形成探究路径:
- 基础层(事实性问题):“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关联“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 进阶层(推理性问题):“硬水软化的原理是什么?哪种方法更适合家庭使用?”(关联“离子反应、蒸馏操作”)
- 拓展层(价值性问题):“长期使用硬水对健康有影响吗?如何向邻居科普硬水知识?”(关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自然串联“物质检验、反应原理、实验设计”等化学核心能力。
三、构建“全流程”的情境闭环,贯穿探究始终
真实情境不能仅作为“导入工具”,而需贯穿探究全程,形成“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验证—成果应用”的完整闭环。以“校园垃圾分类中的化学”项目为例:
- 情境引入:学生调查校园垃圾成分,发现“废旧电池与厨余垃圾混放”现象,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安全处理校园废旧电池?”
- 探究过程:在情境约束下设计实验(如用pH试纸检测电池浸出液的酸碱性,用铜片验证是否含重金属离子),同时考虑“校园实验室条件”(如仅能使用常见试剂)和“成本控制”(避免高价仪器)。
- 成果落地:将实验结论转化为“校园垃圾分类指南”,向后勤部门提交建议,并在班会中演示“废旧电池简易回收装置”,让成果真正作用于真实场景。
四、链接“跨学科”的真实需求,深化探究价值
真实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需打破学科壁垒,让化学探究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例如“家乡土壤酸化与农作物减产”项目:
- 化学层面:检测土壤pH值,探究“施用草木灰(含K?CO?)改良酸性土壤的反应原理”(关联“酸碱中和”);
- 生物层面:种植绿豆对比改良前后的生长状态,验证方案有效性;
- 数学层面:计算每亩土地的草木灰用量,形成成本核算表;
- 社会层面:走访农户,将数据转化为“土壤改良科普手册”。
这种跨学科探究,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粮食安全”等真实问题中的不可替代性,理解“化学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
总之,真实情境驱动的核心是“让化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清洗水壶水垢时理解酸的性质,在处理校园污水时掌握过滤操作,在设计家庭节能方案时运用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当化学知识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钥匙”,学生的探究动力、学科理解与社会责任便会自然生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