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高效做好一对一倾听
在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中,一对一倾听是教师了解幼儿内心世界、支持其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效的一对一倾听不仅能让教师精准把握幼儿的需求与想法,更能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提升表达能力。以下从倾听的核心原则、实施策略、常见问题及优化方向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一、明确一对一倾听的核心原则
高效倾听的前提是遵循幼儿为本的原则,具体可概括为“三心”:
(一)耐心等待: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常出现停顿、重复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需摒弃“急于引导”的心态,给予幼儿充足的表达时间,哪怕是沉默的几秒,也可能是他们组织语言的过程。例如,当幼儿说“我昨天……那个……”时,教师应微笑注视,而非替其说出“是不是去公园了?”。
(二) 真心接纳:幼儿的想法往往天马行空,甚至与现实逻辑不符。教师需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所有表达,不轻易否定或评判。比如,幼儿说“我画的是会飞的鱼”,回应“你想象中的鱼好特别,能和我说说它为什么会飞吗?”比“鱼是不会飞的”更能保护表达欲。
(三)用心理解:倾听不仅是“听语言”,更要“读情绪”“看行为”。当幼儿低头摆弄衣角说“我不想玩积木”时,教师需察觉其可能的焦虑或畏难,追问“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而非简单记录“幼儿拒绝参与积木活动”。
二、构建高效一对一倾听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倾听场景
固定时段与灵活契机结合:每日设置10-15分钟的“专属聊天时间”,教师与1-2名幼儿在安静角落(如阅读区、观察角)交流,话题由幼儿主导。同时,抓住随机机会,如幼儿独自游戏、餐后散步时,自然切入对话:“你搭的城堡快完成了,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环境去干扰化:避免在嘈杂的集体活动后立即开展倾听,此时幼儿易分心;选择光线充足、无玩具堆砌的区域,减少视觉干扰,让幼儿感受到“此刻老师只关注我”。
(二)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开放式提问引导深入表达:用“为什么”“怎么样”代替“是不是”“有没有”。例如,幼儿说“我今天不开心”,追问“能告诉我是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吗?”,而非“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吗?”,后者可能限制幼儿的真实表达。
肢体语言传递关注:保持与幼儿平视的姿态(蹲下或坐下),眼神交流,适时点头、轻拍肩膀,让幼儿通过非语言信号感受到被重视。研究表明,肢体呼应能使幼儿的表达时长增加30%以上。
复述与总结确认理解:在幼儿表达一段内容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你是说,刚才玩滑梯时,小明推了你一下,所以你有点生气,对吗?”,既避免误解,也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在认真听”。
(三)建立个性化记录与反馈机制
轻量化记录:使用便签、语音备忘录或简单符号(如“??”代表开心,“?”代表困惑)快速记录关键信息,避免因埋头书写打断对话。重点记录幼儿的兴趣点(如“反复提到恐龙”)、情绪触发点(如“提到妈妈离开时皱眉”)、待解决的问题(如“想加入小组但不敢”)。
后续行动闭环:倾听的价值在于落实。例如,幼儿提到“想种向日葵”,可在次日邀请其参与种植区规划;幼儿反映“害怕黑暗”,可在睡前故事环节加入“勇敢的小萤火虫”主题。并在后续沟通中反馈:“你上次说的向日葵种子,我们明天就去买啦”,让幼儿感受到表达的意义。
三、破解一对一倾听中的常见难题
(一)幼儿沉默或不愿表达
低压力破冰:对内向幼儿,从其熟悉的事物入手,如指着他的绘画作品说:“这只小猫的尾巴好长,它在做什么呀?”;或分享教师自己的小事:“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只小鸟,它的羽毛是蓝色的,你最近有没有看到特别的东西?”,降低表达门槛。
允许“非语言表达”:若幼儿不愿说话,可鼓励其用动作、绘画表达,教师通过解读作品开启对话:“你画了很多波浪线,是不是想到了大海?”。
(二)时间与精力分配不足
分组轮换制:三位教师每日各负责3-4名幼儿,每周覆盖所有幼儿,避免因“想兼顾全体”而导致倾听流于形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