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
参加“生成式人工智能助理教育教学”直播课时,我正对着一张空白的周计划表格发愁——如何给中班孩子设计既符合“自然探究”主题,又能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活动?屏幕里老师演示的“AI生成分层教案”功能,像一道光突然照进了我的备课日常。作为一名有8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我曾以为AI离幼教很遥远,直到这100天的亲身实践,才真正读懂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一、从“卡壳的备课”到“流动的灵感”:AI成了我的“弹性备课搭档”
直播课里说,生成式AI的核心价值是“解放重复性劳动,释放创造性精力”,这句话在我设计“秋天的秘密”主题活动时得到了验证。以往备课时,光是搜集“适合4岁幼儿的落叶游戏”就要花2小时,还常常局限于“树叶拓印”“树叶粘贴”等老套玩法。
第一次尝试用AI时,我输入需求:“设计5个中班落叶主题活动,涵盖语言、科学、艺术领域,需包含适合动作发展较慢幼儿的低强度游戏,以及满足活跃幼儿的高强度互动环节。”30秒后,一份带着细节的方案弹了出来:其中“树叶悄悄话”游戏让孩子把树叶贴在耳边“听声音”,适合内向幼儿;“落叶接力赛”要求孩子用不同姿势运送树叶,刚好满足爱动的孩子。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标注了“注意事项”:“提供不同大小的树叶,方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不均的幼儿操作。”这恰恰呼应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差异化教学”。
但AI的“初稿”并非完美。比如它设计的“树叶分类”游戏,要求按“叶脉形状”分类,这明显超出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修改指令:“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分类,比如‘摸起来毛毛的/滑滑的’‘闻起来香香的/没味道的’”,AI立刻调整了方案,加入“感官探索”元素。这让我明白,AI就像一个“反应敏捷的实习生”,需要教师用专业经验“掌舵”,才能让生成的内容贴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AI让课堂有了“弹性回应”的可能
直播课中提到“生成式AI能实时响应教学需求,创造动态课堂”,这一点在语言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班有个叫小宇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但对“宇宙”特别痴迷,总在纸上画满星星。一次“太空探险”主题活动中,我问:“谁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小宇突然举手,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句子。
我灵机一动,打开AI实时生成功能,输入“用3岁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星星发光’,加入‘小宇航员探险’的故事元素”。几秒钟后,一段文字跳出来:“星星就像挂在天上的小灯笼,每盏灯笼里都住着一个小太阳,它们每天晚上都努力把光点亮,等着小宇航员来做客呢!”我念完后,小宇眼睛一亮:“老师,我画的星星里,住了会唱歌的小太阳!”那天,他第一次在集体活动中主动说了5句话,还拉着我看他画的“会唱歌的星星”。
但AI也有“接不住”的时候。有次玩“影子游戏”,皮皮突然问:“老师,人死了会变成影子吗?”这个涉及生命教育的问题,AI生成的回答过于理性:“影子是光被挡住形成的,和生命无关。”我立刻蹲下来,握住他的手说:“就像我们会记得离开的奶奶做的饼干味道,影子也会记得我们玩过的游戏呀。”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而AI的“标准答案”提醒我:教育里最珍贵的,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情感共鸣”。
三、从“教师主导”到“家园协同”:AI架起“弹性沟通”的桥梁
“如何让家长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这是很多幼儿园老师的困扰。以往开家长会,我会准备厚厚的观察记录,但家长们往往看得一头雾水。直播课中“AI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的案例,给了我新启发。
我试着用AI将小远的观察记录转化为“成长故事”:“小远在‘搭积木’活动中,用5块三角形积木搭建了‘会飞的城堡’,当积木倒塌时,他没有哭,而是说‘我再试试’——这说明他正在发展‘坚持性’和‘创造性思维’,就像一颗在努力扎根的小种子。”配上他搭积木的照片,家长会上,小远妈妈眼眶红红的:“原来他每次回家说‘搭不好’,其实已经很勇敢了。”
AI还成了“家园共育”的“翻译官”。我们班有位外婆带孙子,方言重,沟通时常有障碍。我让AI将“本周活动目标”翻译成通俗的方言口语:“这周带娃出门时,教他说‘这是红色的花’‘那是绿色的草’,就像和娃娃玩‘词语游戏’,娃学说话会更有劲~”外婆拍着我的手说:“这样说我就懂了!我每天带他去公园‘玩游戏’!”
但AI的“格式化表达”始终缺少“人情味儿”。有次AI生成的期末评语里,给每个孩子都用了“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的比喻,我逐字修改:“乐乐会在别人哭时递纸巾,你的‘小太阳’是带着香味的,因为你总把妈妈给的小饼干分给朋友”“琪琪画画时喜欢用蓝色,你的‘小太阳’是安静的,像夜晚的星星一样有自己的光”——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独特性”,正是AI暂时无法捕捉的“教育温度”。
四、从“技术焦虑”到“理性拥抱”:幼教老师的AI使用“三原则”
第一,“幼儿为本”的筛选原则。AI生成的内容必须经过“幼儿适应性”过滤。比如它曾推荐用“放大镜观察蚂蚁”,但我考虑到部分孩子怕虫子,改成“观察蚂蚁的图片拼图”,再过渡到户外观察——技术服务于孩子的接受度,而不是反过来。
第二,“留白创造”的互动原则。AI生成的故事结尾,我总会留个“缺口”:“小刺猬的苹果掉了,它会怎么办呢?”让孩子续编。就像直播课说的“生成式AI是‘脚手架’,而不是‘成品屋’”,教育的精彩永远在孩子的“突发奇想”里。
第三,“经验沉淀”的反思原则。我有个“AI使用笔记”,记录哪些功能好用(如生成儿歌改编),哪些需要改进(如情感类回应),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调整使用频率——技术终究是工具,教师的专业判断力才是“压舱石”。
现在,我的办公桌上依然放着那本被翻旧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旁边是AI生成的活动方案草稿,上面画满了我的修改批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像一阵风,吹进了幼儿园的窗户,它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依然是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依然是用爱守护每颗独特的“花苞”,但它让我们有更多力气去做这些“最重要的事”。
就像杨瑞清老师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生成式AI或许能改良“土壤”,但播种、施肥、等待花开的过程,永远需要教育者带着温度的双手。这大概就是技术与教育最美的相遇:机器提供效率,人心守护灵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