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古诗词不再是“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噩梦?—— 谈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入境”法
                    一提到古诗词,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又要背了”。他们能熟练默写《天净沙·秋思》,却未必能真正感受到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人之痛;他们能注解《水调歌头》的字词,却难以与苏轼的旷达共鸣。我们似乎在不经意间,把最凝练、最优美的语言,简化成了考点和任务。
核心内容要点:
现状反思:从“知识点”到“情感点”的缺失
当前教学(或应试)往往侧重于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手法分析,将一首完整的诗词“解剖”成零散的考点。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丢掉了诗词的“灵魂”——情感。
策略分享:“情感入境”教学法的尝试
“知人论世”故事化: 不再枯燥介绍作者生平,而是讲一个关于苏轼的中秋故事,谈一谈杜甫的漂泊人生,让诗人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诗词是其心声的吐露。
创设情境画面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讲《使至塞上》时,播放大漠孤烟的壮阔视频;在学《声声慢》时,配上一段凄婉的背景音乐。让声音和画面先于文字触动学生。
角色扮演沉浸化: 让学生尝试化身诗人,“如果你是此时的陶渊明,看到自家的南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角色代入,引导他们揣摩和表达情感。
联结现实生活化: 建立古今联结。“你们有没有过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类似的,对朋友深深的牵挂?”让诗词的情感跨越千年,照进学生的现实生活。
实践效果与价值
当学生首先被情感打动,他们会发现背诵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在重温一种感受。理解性记忆远比机械性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实现“立德树人”。通过古诗词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这远比多考几分更有长远意义。
互动与呼吁:
这只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相信各位老师一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不知您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而不是“绕过”它们的?非常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共同探索,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承文化、滋养性灵的沃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