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的心中就种下了一个梦想: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大人们说:教师是一份“不食人间烟火”的职业,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都要做到“为人师表”,难!
不负众望,2015年1月,我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和从零开始的心态,步入了教师这个队伍。当早晨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开始,我便开始在学校里忙碌了。跟抢读,批改学生作业,拖教室的地,查看班级、清洁区卫生,看看学生是否到校完毕,我的心中装满了我的学生们。
有人说:新和尚,爱念经。自从带了英语课,你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看见我的身影,那是我在督促昨晚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和写得不规范的学生完成作业。我的话语虽然不多,却在举手投足间,写满了浓浓的爱。对学生的爱,我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学习丝毫不松懈。作业本上,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我都会用红笔细心圈出直到学生认真订正后才过关;下课了,我会看经常在教室里耐心辅导学习有困难学生,会抽背今天的课文单词,会让听写错误的同学课间改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耐心、那么细致,那么不厌其烦。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天都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一日一练,具体到每天背几个单词,哪几个单词。真正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堂堂有收获,把细微处做到了极致。放学后,忙完一天教学任务,我会将每天学生的单词、课文背诵情况整理成表,便于及时督促他们。此外,我还会查阅教育教学资料、看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紧跟时代的希沃白班5,制作符合我班学生的,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课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当一名乡村教师凭的是良心,我深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在我们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便外出打工,只留下年迈的老人照顾年幼的孩子。更有甚者,其中的一些父母,外出打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我妈妈跑了”,一个班就有七八个孩子这样说。去家访的时候,租住的房子里,灯光昏暗,有的家里甚者没有一张能写字的桌子。一张炕,既用来吃饭,又用来写字。心一次次被撕痛!真的是上天给了我一颗怜悯之心,却没有赐予我解救的能力。
我自己的女儿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她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只有周末才能和我团聚。每个周日都是我最难受的时候,因为她总是一大早便开始苦苦求我:“妈妈,今天你别走好吗?”她总说:“我的妈妈不爱我,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不在,她每天都和她的学生在一起。”而我的学生却特别羡慕我的孩子,他们说老师你的女儿多幸福啊,她每个周末都可以见到你。
当我每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心里总会百感交集,莫名觉得疼痛和压抑。我经常告诫自己我必须以两种身份面对这些留守的孩子:一个是老师,另一个是母亲。所以我经常找他们谈心,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给他们买学习用品,希望他们的孩子不要再过他们这样的生活。
刚参加工作时,班里有位男生经常不做作业,即便交作业了那也只是一个空作业本,我们以为他只是不喜欢这门课程。有天早上,我批改作业时发现他又交了个空作业本,于是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单独和他谈,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或交空作业本,但他只是一直沉默,甚至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对这种状况我当时真的是束手无策。但我没有就此放弃,在多次向他同村的学生了解后,我才知道,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外出打工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家里只有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无法管教他,只能任由他自己“逍遥”。留守儿童这个名词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太陌生了,但是教师的责任告诉我,一定要关心这样的孩子。我打算家访一次,我从他奶奶的语气中听出了她对孩子父亲和孩子的埋怨,也了解到他不仅是留守儿童还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他还是继续保持沉默。我多次叫他到办公室的举动可能是引发了他内心的抵触情绪,他在学校见到我时绕道而行,在教室里一直低着头默不作声,还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小摩擦。直到有一次,他和同学打架。我把他叫到房间,刚开始只是和他谈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慢慢地他放松了心理戒备,说他不想读书了,因为学校里没人喜欢他,连其他任课教师都不想搭理他。我终于知道和其他同学发生摩擦的原因了,因为他在教师和同学眼中没有存在感。第二天我把他调到最前排,还让他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每天都让他收作业本,管理班级卫生,等等。慢慢地同学们都认可了他的工作。他和同学的摩擦也越来越少了。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并把自己的作业本放到最上面,我每次都表扬他进步神速,他则每次都不好意思地笑笑。后来我发现他不仅学习进步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越来越有责任心。在后面的家访中,孩子奶奶也跟我反馈说,他现在很听话,会主动帮她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一生只为一事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即使前路布满荆棘,我也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初心不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