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观察前提:确定“观察什么”
1. 观察对象:单个幼儿、小组幼儿或区域内全体幼儿(根据需求选择,新手老师建议从单个幼儿入手)。
2. 观察重点:
行为表现:操作材料的方式、与同伴的互动(合作/冲突)、遇到困难时的反应(坚持/放弃)等。
语言表达:说的话(如“这个积木怎么总掉?”“我们一起搭个桥吧”)。
发展维度: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注对应领域(如科学区看探究能力,美工区看精细动作)。
二、记录结构:“客观描述+分析解读+后续策略”
1. 客观描述:用“白描”记录事实,不加评判
要素齐全:时间、区域、观察对象(可写化名,如“小A”“乐乐”)、人数。
具体细节:写清幼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避免模糊词汇(如不说“他玩得很开心”,而写“他搭好积木后拍手笑起来,对旁边小朋友说‘你看我搭的高楼!’”)。
示例:
“时间:9:15-9:30 区域:建构区 对象:小宇(5岁2个月)、豆豆(5岁1个月)
小宇拿起4块长积木竖着排成一排,豆豆递过来一块三角形积木:‘放顶上当屋顶吧。’小宇接过放在中间,积木倒了。他皱着眉把积木捡起来,换了2块更粗的长积木重新排,这次排得更密,再放三角形时没倒,他回头对豆豆说:‘这样就稳啦!’”
2. 分析解读:结合发展特点,解读行为背后的意义
关联幼儿年龄特点:如“小宇在积木倒塌后没有放弃,而是换材料调整,体现了5岁幼儿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坚持性”。
关注个体差异:如“豆豆主动提出‘放屋顶’,更擅长联想和合作;小宇更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偏向动手尝试”。
避免过度解读:基于观察到的事实,不猜“他可能不喜欢合作”,而是说“此次活动中,小宇更倾向于自己调整积木,未主动邀请豆豆参与操作”。
3. 后续策略:针对性设计支持方案
基于观察到的需求:如“建构区可增加不同粗细的积木,满足幼儿对‘稳定性’的探索;下次活动可引导小宇和豆豆分工(如一人设计、一人搭建),促进合作”。
链接区域或集体活动:如“美工区可提供‘房屋设计图’,让幼儿先画再搭,帮助他们建立‘计划’意识”。
三、撰写小技巧
即时记录:用手机备忘录、便签纸快速记下关键行为(避免事后遗忘细节),下班后再整理。
语言简洁:不用专业术语堆砌,用直白的话描述,重点是“自己看得懂,同事能理解”。
区域观察记录的核心不是“完成任务”,而是通过记录发现幼儿的需求,让后续的支持更精准。记住:好的记录,是“看见”孩子的第一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