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有效课堂教学的结合,是落实新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它既需要跨学科学习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又需依托课堂教学的结构性与实效性,二者融合的关键在于“以数学为锚点,以学科融合为拓展,以课堂为实践场域”。以下从设计逻辑、实施策略及课堂融合要点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逻辑:以数学为核心,锚定跨学科主题的“融合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关联其他学科解决真实问题”,其设计需紧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从教材单元、生活现象或学生兴趣中提炼主题,确保数学目标与跨学科目标双达成。
主题选取:从“数学知识点”到“生活真实问题”
主题需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学科关联点。例如,“欢乐购物街”以“人民币的认识与计算”为核心数学知识,关联经济学(商品定价、折扣)、社会学(角色分工、交易规则)、艺术(设计店铺海报)等学科;“校园植物探秘”以“测量与数据统计”为基础,融合科学(植物分类、生长周期)、美术(绘制植物图谱)、语文(撰写观察日记)等内容。主题需具备“真实性”(贴近学生生活)、“适切性”(符合年级认知水平)和“综合性”(至少关联2个学科)。
目标确定:数学目标为主,跨学科目标为辅
需明确“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地位,同时设定跨学科的素养目标。例如,“设计校园节水方案”中,数学目标为“用测量工具计算用水量、用统计图分析节水效果”;跨学科目标包括“科学(水的循环原理)、语文(撰写倡议书)、美术(设计节水海报)”。目标需具体、可测,如“能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量”“能用条形统计图呈现班级用水对比数据”。
二、实施策略:以课堂为场域,构建“做中学”的实践链条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课堂教学是其落地的主阵地。需通过“目标导向—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的闭环,将跨学科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任务。
过程设计:分阶段推进,融合“探究”与“协作”
可采用“问题驱动—实践探索—成果展示”的三阶段模式。以“设计班级运动会赛程表”为例:
问题驱动:从数学问题切入(“如何合理安排比赛时间,确保所有项目不冲突?”),关联体育(比赛规则)、信息技术(用表格或软件排程);
实践探索:分组合作,用数学的“时间计算”确定项目时长,用体育的“规则知识”设计比赛流程,用信息技术的“表格工具”制作赛程表;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方案,其他小组从“数学合理性”“体育可行性”等角度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用数学优化跨学科任务的效率”。
活动开展:以任务为载体,强化“做中学”
设计需体现“低门槛、高开放”的特点,让不同能力学生均能参与。例如,“制作校园立体模型”中,数学任务是“用比例尺计算建筑尺寸”;美术任务是“绘制外观设计图”;科学任务是“选择环保材料”。教师提供“脚手架”(如比例尺换算表、材料安全清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数学概念(比例、测量)的理解,同时提升跨学科协作能力。
三、课堂融合要点:以评价为杠杆,推动“教—学—评”一致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堂融合,需打破“学科割裂”的传统模式,通过评价的引导作用,确保数学目标与跨学科目标同步达成。
评价设计:关注“过程性”与“综合性”
评价需覆盖“数学知识掌握”“跨学科能力发展”“合作与创新”等多维度。例如,“设计社区垃圾分类方案”中,评价指标包括:数学(能否用数据统计垃圾量、用图表呈现分类效果)、科学(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标准)、语文(方案说明是否清晰)、合作(小组分工是否合理)。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设计草图、计算过程、反思日志)与“表现性评价”(现场汇报、方案答辩)结合的方式。
课堂组织:平衡“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
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支持者”。例如,在“制作传统节日日历”活动中,学生可能因数学的“日期计算”或美术的“排版设计”遇到困难,教师需适时提供“工具支持”(如月历模板、日期计算公式),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同时通过提问(“如何用数学规律让日历更美观?”)引导学生思考跨学科关联,促进深度学习。
结语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有效课堂教学的结合,本质是通过“以数学为纽带”的综合实践,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跨学科协作中发展核心素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时紧扣数学核心目标,实施中以课堂为实践场域,评价时关注“教—学—评”一致性。唯有如此,才能让跨学科学习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