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陶笛校本课程中的教学法
器乐教学是新课改一项有益尝试,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士·墨塞尔曾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师对器乐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器乐教学在培养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提高其审美能力中起到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新课程开展以来,口琴、陶笛、竖笛等乐器开始进入音乐课程中,以陶笛教学为例,首次开展陶笛校本课程并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陶笛学习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教学法的选择成为关键。
一、小学陶笛校本课程的特点
不同于专业器乐教学,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面对的人群是小学生,设置器乐课程以入门为基本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其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器乐教学的首要特点应是趣味性,其次才是专业性。陶笛校本课程的开展应根据小学生的记忆发展原理,设计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如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音符图形记谱法更适合小学生这一群体;在保证课程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将器乐教学基本理论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有机整合,如引入梦想课堂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音乐理论与故事相结合,指导学生吹奏练习、乐曲创编等,使音乐理论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陶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乐器的学习应以展示和赏识为主,应让学生阶段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结合声势、其他乐器伴奏、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加以展示,展示的过程也是赏识的过程,教师应多进行鼓励,并将鼓励的内容具体化,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陶笛吹奏技巧并能够独立演奏音乐后,可在课程上开展活动,将班级分组,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巩固自己所学的成果[1]。概括来看,小学陶笛校本课程应具有趣味性、专业性、展示性、赏识性、渐进性和竞争性等特点。
二、陶笛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一)教学设计
陶笛课程教学可运用多种形式,与其他音乐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陶笛校本课程中,可将已经教唱过的曲谱作为陶笛教学的演奏曲谱,课程安排可先预习新学的歌曲,然后在指导学生用陶笛吹奏,在课后加以巩固,最终达到不用曲谱也能够正确演奏的程度,这也能够提高唱歌音准的问题。在陶笛辅助歌唱教学基础上,可对歌曲和其他乐器与陶笛进行整合,利用陶笛教学辅助二声部歌曲学习,与其他乐器联合演奏等,并在合唱、合奏中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习惯。再有,陶笛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训练学生看手势、辨别节奏指令的习惯,在自由练习时,如果看不到教师的手势,则应选用节奏指令,与学生进行事先约定,提高器乐教学的效率和效果[2]。
(二)教学模式
基于小学陶笛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当前器乐教学现状,建立“家校共育-云教育”模式,“家校共育”的核心思想是构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信息互通的交流模式,能够解决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云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信息化边界,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该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基本步骤为:教师利用qq、微信等软件建立班级交流平台,邀请学生家长入群,由家长负责采购乐器、收集反馈信息,并在群内制造平息舆论,使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陶笛校本课程学习每周开展一次,由教师将学生学习成果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群组中,整个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横向和纵向学习,有利于加快学生学习进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学习;最终的学习情况由教师进行整理,并提供给家长,便于家长观看,与孩子们一同分享学习陶笛的过程[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