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将德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有:
1、利用数学史融入德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蕴涵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发现是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里提出的,比法国的“帕斯卡三角形”早500多年;在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数学机械化》的教学中,1959年华裔数学家王浩在计算机上只用了9分钟就证明了《数学原理》中的350多个命题,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向了数学的机械化”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和他的同行们创立了“吴方法”,把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发展成数学机械化方法;在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数列》的教学中,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沈括、杨辉创造并发展了名为“垛积术”的算法……
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数据材料融入德育
教材中,有许多问题背景是描述我国科技创新、生产和生活方面发展变化的,通过数据对比,反映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例如:在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120页练习的第2题中,对我国十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鼓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3、利用知识迁移融入德育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数学定理、性质、符号变成教育学生的人生道理,从而达到指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目的。例如:在必修一的正、余弦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就如同正弦曲线一样,有波峰,也有低谷,但我们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圆的方程》的教学中,启迪学生圆也寓意着圆满、完美,激励他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所以跟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数学课堂上也同样可以实现。
4、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示,就能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数形结合、等价转化、有限与无限等数学思想中蕴含着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维。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发生改变时(量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质变),启发学生认识“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德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例如:《椭圆的定义》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既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
6、利用教师的行为示范融入德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用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用优雅的姿态、漂亮的字体、精美的图形去陶冶学生,用开阔的视野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仁爱之心尊重、包容学生。而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勉的工作作风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7、在合作学习中融入德育
在数学的很多定理、概念,仅仅靠老师的讲授,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用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协作,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在合作中学会如何去更好地让自己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与表达。
总之,加强数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总结、完善。教师在实施德育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倾注对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和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充分利用学科与德育之间的结合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