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道法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讨论?
在小学道法课上引导价值观讨论,关键是贴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他们能理解的场景和方式展开,避免空洞说教。可以按以下方法操作:
一、用“生活化场景”搭建讨论起点
价值观讨论的核心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要从他们熟悉的场景切入:
- 课本素材延伸:比如课本里“分享玩具”的漫画,可以问:“如果你的新玩具,同学想借,但你有点舍不得,这时候可以怎么做?”
- 真实生活观察:结合日常场景提问,比如“放学排队时,有同学想插在你前面,说‘就一次’,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 小故事/短视频导入:用1-2分钟播放简单动画(比如“小朋友帮老人捡东西”),然后问:“你觉得他做得好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些场景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自然愿意开口。
二、用“低压力提问”引导表达
小学生容易因“怕说错”而沉默,提问时要降低表达门槛:
1. 先问“感受”,再问“观点”
比如讨论“诚实”,先问:“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没告诉大人,心里会觉得舒服吗?”(从感受入手),再过渡到“这时候怎么做会更安心呢?”
2. 允许“不同答案”,不急于评判
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比如“有人觉得插队一次没关系”),先肯定表达:“你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很棒”,再引导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排队会变成什么样呢?”
3. 用“选择题”代替“开放题”
对低年级学生,可简化提问:“看到同学摔倒,是假装没看见,还是上前扶一把?说说你选这个的原因。”
三、用“小互动”深化理解,而非“讲大道理”
1. “情景模拟”让价值观“落地”
比如讨论“尊重他人”,可以让学生两两模拟:“如果同学说话时,你突然打断他,他会有什么反应?再试试等他说完再开口,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2. 结合“身边榜样”强化认同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例子:“咱们班有没有同学,经常主动帮别人?他做的哪件事让你觉得很温暖?”用同伴案例替代抽象道理,更容易被接受。
3. 用“总结”锚定核心,不发散
讨论后,用一句话提炼价值观(比如“所以我们发现,‘遵守规则’不是约束,而是让大家都方便”),并关联课本知识点,让讨论有明确落脚点。
关键原则:不追求“统一答案”,重在“学会思考”
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中,讨论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想法一致”,而是让他们知道“不同选择有不同影响”,并逐渐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讨论“节约”时,只要学生能说出“粮食是种出来的,不能浪费”,就算达到了引导效果。
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经历、他们能参与的形式推进,价值观讨论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