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理念
1.明确双方角色:幼儿园与家庭是“教育合伙人”,而非“主导与配合”关系。教师需尊重家长的育儿经验,家长需理解幼儿园的专业教育逻辑,避免将责任单方面推给某一方。
2.传递科学理念:通过家长讲座、育儿手册、班级群分享等方式,向家长普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权威教育理念,减少“超前学习”“重知识轻能力”等认知偏差。
二、构建多元高效的沟通机制
1.日常沟通:用“每日成长碎片”(如短视频、照片配文字)记录幼儿在园瞬间,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设立“教师答疑日”,针对性解决家长困惑。
2.重点沟通:对新生入园、幼儿行为问题等特殊情况,采用“一对一约谈”“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深度交流,避免信息在群聊中被稀释。
3.数字化工具辅助:利用教育类APP(如班级圈、成长档案系统)实现实时信息同步,或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育儿小课堂”,提升沟通效率。
三、设计参与感强的共育活动
? 激活家长资源
? 建立“家长特长库”:邀请医生、厨师、艺术家等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如医生家长开展“健康小卫士”主题活动,家长厨师带领幼儿制作简单点心,让教育场景更贴近生活。
? 开发“家长助教岗”:设置“故事妈妈”“园艺爸爸”等角色,让家长走进课堂,体验教育过程,同时传递多元价值观。
? 创新活动形式
? 线上线下融合:针对双职工家庭,设计“云亲子任务”(如家长录制睡前故事音频,幼儿园用于午间活动);线下活动采用“弹性时间制”,允许家长选择半天参与。
? 项目式共育:围绕“垃圾分类”“社区探索”等主题,让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完成调研、实践、展示任务,如家长带孩子观察社区环境,幼儿园组织成果分享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