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标视野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以下将围绕“新课标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任务驱动的实践策略”“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课例观察与思考”三个主题展开论述。
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讲解“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任务驱动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和分享。
二、“教—学—评”一致,确保教学有效
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应该培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在教学评价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等。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活化教学,让知识贴近实际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例观察,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诚实守信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应该怎么办。生活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任务驱动的实践策略、“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以及生活化教学的课例观察与思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