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下数学核心素养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意义。它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变,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理解与探索.
一、核心素养:从单一到多元的内涵重塑
(一)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标强调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对校园午餐浪费情况进行调查。他们分组收集数据、计算方差,分析各班级浪费差异,最终撰写《减少浪费倡议书》。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远比单纯计算习题中的平均数更有价值。
(二)从记忆到思维可视化: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几何证明教学中,我摒弃让学生机械背诵证明步骤的做法,转而要求他们用思维导图梳理推理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推理的逻辑链条,从而更好地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三)从孤立知识到跨学科融合:拓宽数学视野
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我与物理教师合作,同步讲解“路程 - 时间图像”。学生惊讶地发现,数学公式v = s/t在物理实验中得到了直观呈现。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
二、课堂转型:从传统到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
我对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栏目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在七年级“水位变化”教学中,我将例题替换为本市汛期新闻数据。学生需要计算警戒水位差值,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理解了正负数的意义。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二)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无理数”引入环节,我让学生用计算器连续计算的小数位。当他们发现“永远算不完”时,我再讲述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这种设计制造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直接定义无理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应对挑战:从适应到突破的策略探索
(一)转变学生思维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示范 - 学生模仿”的模式,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容易焦虑。在九年级“二次函数应用”教学中,我先提供“桥梁拱高”的完整案例,然后逐步撤除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构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在“概率”教学中,我故意展示错误解法(如混淆“不放回抽取”概率计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误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同培育一棵参天大树:知识技能是坚实的根系,为大树提供养分;思维方法是粗壮的主干,支撑着大树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繁茂的枝叶,展示着大树的生机与活力。北师大版教材如同精心设计的“种植指南”,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依据。而教师则需根据学情进行“本土化调整”,因材施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