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时间》我们幼儿教师始终以“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幼儿园教师将“理解儿童、尊重儿童”。
1.我们要读懂儿童的“行为密码”:面对幼儿的哭闹、调皮,不简单视为“不听话”,而是用教育家般的耐心探究背后的需求(如分离焦虑、想获得关注)。例如,陈鹤琴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语言,理解其思维特点,再针对性回应。
2.守护儿童的“天性与好奇”:像陶行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倡导的那样,在活动中不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如把太阳画成蓝色),而是追问“你为什么想把太阳画成蓝色呀?”,保护其想象力,这本身就是师德中“尊重个性”的体现。
以“教育家的专业坚守”为核心,强化师德能力。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师德不仅是“有爱心”,更要以专业能力支撑育人质量,例如,给幼儿喂饭时,不是机械完成任务,而是观察每个孩子的进食习惯(如是否挑食、咀嚼能力),既保证营养,又培养自主进食能力;处理幼儿冲突时,不用“谁先动手谁错”简单评判,而是引导他们表达感受(“你抢玩具时,他是不是很生气?”),用专业方法培养社交能力。
我们要终身学习延续教育热情: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样,教师主动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游戏理论等,将新知识融入实践,让“专业成长”成为师德的“保鲜剂”——只有懂教育,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