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对阅读理解分层教学?
针对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分层教学,需结合其认知特点(如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词汇语法基础差异明显)和教材内容,更注重趣味性、可操作性和梯度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
一、课前:快速分层,明确起点
- 分层依据:结合日常测验(如阅读正确率、词汇量测试)、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的深度),大致分为3层:
- A层(基础薄弱):能认读50%以上课本单词,理解简单句,依赖逐句翻译,对长句、段落逻辑模糊。
- B层(中等水平):掌握70%课本单词,能理解大部分句子,基本理清段落大意,但对隐含信息、复杂逻辑(如对比、举例)把握不准。
- C层(能力较强):熟练掌握课本单词,能快速抓住文章主线,初步分析作者意图,可应对少量超纲词汇。
- 分层方式:不公开“贴标签”,可通过“任务卡颜色”“分组代号”等隐性方式区分,保护学生积极性。
二、课中:分层实施,各有侧重
1. 阅读材料分层:紧扣教材,适度拓展
- A层:
- 以教材原文为基础,删减长难句(如拆分复合句为简单句)、替换超纲词(如用“help”代替“assist”)。
- 增加图文辅助(如在记叙文中插入人物动作示意图,说明文中配流程步骤图)。
- B层:直接使用教材原文,标注核心词汇(如在生词旁注中文)和逻辑信号词(如“but”“so”用荧光笔标出)。
- C层:在教材原文基础上,增加1-2段拓展内容(如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或保留少量超纲词让学生猜词。
2. 阅读任务分层:从“找信息”到“深分析”
- A层任务(基础型):
- 聚焦“显性信息”:如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用原文单词填空(如“Tom goes to school by ______”),根据文本选择对应图片。
- 示例:阅读关于“校园活动”的短文后,让学生连线“活动名称-举办时间”。
- B层任务(提升型):
- 聚焦“逻辑与主旨”:如用“首先-然后-最后”梳理事件顺序,填写段落主旨句(提供3个选项供选择),判断句子间的关系(因果/转折)。
- 示例:阅读科普短文“如何保护眼睛”后,让学生补全思维导图(“原因-方法-好处”)。
- C层任务(挑战型):
- 聚焦“推断与拓展”:如回答“作者为什么建议这么做?”(需结合上下文推断),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用英语简单评论“你是否同意文中观点”。
- 示例:阅读关于“网络利弊”的短文后,让学生列举文中未提到的“网络的另一个好处”并说明理由。
3. 课堂互动分层:多鼓励,少压力
- 对A层:教师多提问“是什么”(如“What color is the cat?”),允许用单词/短语回答,及时纠正发音并重复正确表达。
- 对B层:提问“为什么”(如“Why did Lucy refuse the invitation?”),鼓励用完整句回答,引导他们结合原文关键词解释。
- 对C层:提问“怎么样”(如“How does the story influence your opinion?”),组织小组辩论(如“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进校园”),鼓励使用学过的复杂句式。
三、课后:分层巩固,弹性作业
- A层:布置“复现型作业”,如抄写文中高频词+造句(用最简单的句式),跟读短文录音并模仿语气。
- B层:布置“梳理型作业”,如用表格总结文本信息,尝试用3-5句话复述短文(可参考课文插图提示)。
- C层:布置“拓展型作业”,如阅读同一主题的简易英文绘本,写50词左右的读后感,或给文中人物写一封短信。
关键原则:
1. 动态调整:每2-3周根据学生表现调整分层,让A层学生看到进步,B、C层有动力突破。
2. 小组合作:偶尔组织“混层小组”,让C层学生带A层学生完成简单任务(如一起找信息),A层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3. 趣味优先:初中生注意力易分散,分层任务可融入游戏(如A层“单词寻宝”、C层“观点辩论赛”),降低畏难情绪。
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既能让基础弱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也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逐步提升整体阅读理解兴趣和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