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歌唱教学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培养学生伴随老师快乐
的投入到课堂的歌唱学习中,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其
中,使学生动情。创设歌唱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
境,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学习
对象,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致。创设歌
曲情境,提高歌唱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运用图画展现情境。
2.利用玩具创设情境。3.设计游戏导入情境。
4.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具演示情境。
5.综合多种情境解决教学难点。
二、培养歌唱自信心和歌唱能力
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唱
歌这一学习环节时,同学们总是有点勉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
的表现能获得他人的欣赏与赞美,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想作为老
师,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并激发其歌唱自信心。因此,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应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学习挫折体验,巧妙合理
的运用的教学语言及体态,让学生在歌唱学习过程中,适度的满足其
心理,以激发其积极的歌唱欲望。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
行唱歌的技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唱歌技巧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唱歌
教学过程之中。发声练习要同唱歌有机结合,要有目的地进行。唱歌
时必须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正确。为了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独立掌握
正确的音准和节奏的能力,在训练和教唱时,要适当使用乐器。齐
唱要求声音整齐,统一;合唱要求各声部和谐,均衡要十分重视保护
学生(特别是变声期的学生)的嗓子。歌唱时必须防止音量过大、时
间过长等不良现象。这样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演
唱歌曲的方法和规律,为其今后学习演唱和更好地欣赏声乐作品打下
基础,而不仅仅是唱几首简单的歌。
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2、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
3、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4、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
三、重视歌唱教学中的识谱环节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
听觉和记忆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演音乐。
为了掌握一定的识谱技能,必须进行系统的乐理知识讲授和视唱
听音训练。乐理知识应和视唱有机地配合。我国音乐教学中对识谱是
这样要求的: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以学习简谱
为主,五年级开始可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音乐知识教学还要通
过唱歌和欣赏,使学生获得一些音乐常识。
1、首调唱名法
字母谱起过渡辅助作用,竖写字母谱建立音高概念,字母谱和音
高分开练习,降低难度
2、节奏读法
3、用手势辅助识谱教学。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解决到主和弦,手
指的上下方向标志的各音解决的方向。手势的作用,可以暗示音准、
表示乐汇片断(视谱)、二声部训练,大小音程和弦,转调,变化音
级和自然音级的比较等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唱教材
五、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在歌唱教学中,范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如果能灵活的
运用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歌唱自信心,让他们在歌唱学习中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一般的范唱包括老师范唱和录音范唱。教师范
唱首先应作到歌唱规范,如音准、节奏、音乐风格等方面应准确到位
的表现,同时通过老师直观的演唱口形、演唱表情,拉近师生之间的
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如何使用范唱录音带来贯穿歌唱教学。
俗话说“先入为主”,在进行新歌教学中,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而先播放歌曲录音,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未学习歌曲前就能
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
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进而才能进一步表现音乐。在
进入新歌学习后,录音带的范唱使用不可终止,应让范唱录音音乐作
为一条纽带贯穿歌唱学习,让学生从范唱中体会歌曲的特点,熟悉歌
曲的旋律,牢记歌曲的歌词。
六、注重活动过程的艺术化、多样化,让孩子爱上唱歌在歌唱活
动中,教孩子记忆歌词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个难点。传统的单一乏味的
跟唱和重复训练,只会使孩子对歌唱活动产生厌烦心理。如何让孩子
在熟悉旋律的同时较快的理解和掌握歌词呢?我想,教师在设计这一
过程时,应运用艺术化、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孩子,努力把“枯燥训
练”式改变为“情景陶冶”式,让孩子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如教师
在范唱时,既可配以优美动听的钢琴演唱,又可声情并茂的清唱,并
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安静地倾听,这样既可让幼儿非常清晰的聆听和感
受到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又培养了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教师还
可边出示图片边范唱;或边唱边画出能表达歌词大意的简单图画,使
歌曲形象直观化,让幼儿“耳濡目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七、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唱歌教学过多的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使许多教师依赖于
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
指挥棒下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致使唱歌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
生机。在教学中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计,会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使唱歌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多次聆听,把握歌曲特点。唱歌教学中的听包括学唱前的聆听、
听教师的范唱、听同学的演唱等多个方面。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
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的反复
进行,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不但
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同时,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主动
的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运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
式,肢体语言对唱歌教学起着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它不但能通过手势
帮助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还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表情等肢
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准确、有效地表情达意
八、拓展练习
在学唱的歌曲基础上创编(创编节奏符号、四部声势、创编伴奏
式和声)
九、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发展。
从课堂实践经验中得出,当学生受到教师表扬时,他就会对学习
产生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孩
子的角度出发,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及时进行评
价。当然在激励性评价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孩子兴趣、能力、性格
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孩子,教师可以引
导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来对他们进行评价。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歌唱活动变得生
动有趣,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创造性
能力的发展。当然,歌唱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
探索、不断创新。让孩子在我们的“拨动”和“激励”下,在“有效”
策略的引领下,进入音乐的最佳表现状态,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
表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