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幼儿的攻击行为(如推搡、抢夺、打人等),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弱、情绪调节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以“理解原因、引导表达、教授方法”为核心,避免简单制止或惩罚,重点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社交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及时制止,保持冷静,避免强化攻击行为
立即制止但不指责:当攻击行为发生时,第一时间分开幼儿,用平静的语气说“不能打人,会 hurt 到小朋友”,而非大声斥责(如“你怎么这么坏”)。过度反应可能让幼儿觉得“攻击能获得关注”,反而强化行为。
关注受害者,传递同理心:先安抚被攻击的幼儿(如“你是不是很疼?我们帮你揉一揉”),让攻击者看到“攻击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潜移默化培养共情。
二、帮助幼儿识别情绪,学会“说”出需求
引导表达感受:幼儿攻击常因“不会说”(如抢玩具是因为“我也想玩”,但不会表达),成人可以帮他说出情绪:“你刚才抢玩具,是不是因为想玩但他不给,所以生气了?” 让幼儿知道“原来这种感觉叫生气”。
教授替代语言:教幼儿用语言表达需求,替代攻击,比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请你玩完给我玩一会儿,好吗?” 初期可示范说,再让幼儿模仿。
三、引导解决冲突,教授正确的社交方法
提供“非攻击”的解决方式:针对具体情境教方法,比如:
抢玩具时:“可以轮流玩,或者找老师帮忙问问他能不能分享。”
被推搡时:“可以大声说‘请不要推我’,或者走到老师身边。”
让幼儿参与解决后果:如果攻击行为造成了影响(如把别人的积木弄倒了),引导他一起补救:“我们一起帮他搭好吧”,让他承担责任,理解“行为有后果”。
四、预防为先,减少攻击行为的诱因
创设支持性环境: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材料,避免因“资源不足”引发争抢;合理规划活动空间,减少拥挤碰撞。
提前预判并干预:观察幼儿的情绪信号(如皱眉、握拳),在攻击发生前介入,比如:“你看起来有点生气,要不要先去安静角待一会儿?”
教授社交规则:通过绘本、角色扮演(如“玩具分享小剧场”),让幼儿理解“轮流”“分享”“等待”等规则的意义。
五、成人做好示范,避免负面模仿
幼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若成人用吼叫、打骂解决问题,幼儿可能模仿攻击。因此,成人需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方式处理冲突(如“妈妈现在有点生气,我们冷静一下再谈”),为幼儿树立“非攻击”的榜样。
六、关注个体差异,针对性引导
若幼儿攻击行为频繁且严重,可能与安全感不足、语言发展滞后、模仿环境(如暴力动画)等有关。需多观察背后原因:比如
总之,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核心是:不简单否定,而是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学会表达—掌握方法”,在反复引导中逐步建立正确的社交模式。随着年龄增长和能力提升,攻击行为会逐渐减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