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到3岁以后,需要在幼儿园或小学参加集体生活,平时也会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每天都要面对如何与别人相处的问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的帮助
和引导。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意识到,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且作为
妈妈的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觉得见到人打招呼很容易做到,但其实不然,我家的
杨骏城就经常和父母反着干。你让他这样他偏要那样,总之就是有点小叛逆的味道,其实我知
道这是孩子在成长,他在挑战成人世界的规则,特别是亲近的亲人他更加会肆无忌惮些,但是
这也是让我头痛的地方。
杨骏城平时在家的时候很活泼,可是一出门就变得羞涩了,每次遇到熟人,我让他叫“叔
叔、阿姨”“爷爷、奶奶”时,他总是低着头,一声不吭。我有时在熟人面前觉得很尴尬,同
时也很担心,觉得儿子这么害羞,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不讲礼貌的人呢?通过翻阅一些育儿书
籍认识到 ,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和害羞没有必然联系,打招呼其实只是一种习惯,作为家长最
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因为孩子的模仿首先是从父母开始的。如果孩子做不到父
母要求的那样去打招呼,不要勉强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只要家长自己坚持做,
孩子一定会学会的。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就能够帮助孩子养成
讲礼貌的好习惯了。现在我觉得他比以前进步不少,有时不愿意叫人我也不勉强他。
还记得有一次,我陪杨骏城在玩具屋玩,遇到一个6岁的小哥哥。两人一开始玩得挺融洽,
可是没过多久,就开始闹矛盾了,儿子争不过小哥哥,哭着来找我说想回家。我就带他来到外
面,让他哭了一会,然后问杨骏城是回家还是继续玩,他自己选择了还要继续玩,但是他只想
自己一个人玩。于是儿子和小哥哥在屋子两边各玩各的。过了一会,小哥哥觉得没意思,看到
儿子在玩过家家游戏,也想参与,就过来在旁边看。儿子其实也很想和小哥哥一起玩,两人又
玩到一起。这一回,因为想起刚才的不快,杨骏城发现,争执的结果是没办法一起玩,于是采
取主动让步的方式,小哥哥也吸取了刚才的教训,不那么强硬。这一回,两个人在一起玩了很
长时间都舍不得走。如果在杨骏城和小哥哥发生争执、哭着要回家的时候,我就把她带回家的
话,那么这次交往留下的经验是负面的,下一次,儿子有可能因为这次负面的经验而在今后的
交往中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在遇到下一次相同经历时可能会强化这次的消极经历。如果他通过
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就得到了一个积极的经验,也会对今后的交往更加自信。所以,孩子
们在玩耍中如果发生矛盾,家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理解和倾听孩子,但是不要参与其中,充
当评判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更能够有助于孩子学习交往的经验。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通过灌输而来,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愿意和
伙伴一起玩的,而且他们本能地会察言观色,但是他们需要在不断的交往中去体会和总结经验。
这里面,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了解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妈妈们总是急于让孩子尽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实,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社
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不要用成人的标
准来要求孩子。
2、孩子需要在生长环境中,看到成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从成人身上学习怎样待人接物。
真实的生活是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最好方式,比如在家中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和客人聊天。
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强加给孩子怎样做,只要成人做了,孩子就能学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懂
礼貌,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去强迫孩子做,只要妈妈每次都做到了,总有一
天,孩子也会去做的。
3、鼓励孩子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愿意帮助别人、学会倾听别人说话——这是社会交往
最基本的一个原则。
尊重别人,也会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就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要让孩子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在家里要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并鼓励
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会逐渐懂得,和其他人一起时,怎样理解和帮助别人。这样,就会
帮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4、多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尽可能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同伴。
平时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性的活动,尽可能创造良性的交往经验,对于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
能力和自信心都非常有好处。对于孩子的玩伴,家长不用刻意去限制,当然,如果年龄相仿、
个性彼此协调,这样的玩伴更加理想。如果孩子和同伴的交往不愉快,家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
理解和倾听孩子、给予孩子能量,但是不要替孩子打抱不平或者指挥孩子如何去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