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要求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体现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的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凸显了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育目标。但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写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革命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前进、改变社会发展的扛鼎力量,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随着时代发展,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通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深化对革命精神内涵的理解,思考革命精神的现实价值,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更好地融合、贯通。
二、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是鲁迅以写人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主题相近,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这些相似之处,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同时,两篇文章还存在着不同,如虽然两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样,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展开比较阅读,深入文本,指导学生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三、学情分析:
从学习能力上看,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阅读记叙文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好的深入下去,重点的句子还不能深入把握其含义,对于这类句子还需要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探究。中学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高二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读书的思想。因此,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学会对人物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虽然时代不同,但为祖国奉献的主题不变。通过文章对人和事的叙述,逐步过渡到学习刘和珍、白莽、柔石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通过对鲁迅“悲”“愤”情感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阅读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在阅读之后把自己最精彩的思想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学生思想深度和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在最后设计了写作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
2.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3.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共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频《有的人》,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鲁迅笔下的青年已经死了,他们的无畏和精神永远长存。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许多青年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向死而生。今天,我们通过研习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缅怀这些青年英雄们。
活动一、概括情节明思路:
检查预习,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部分(1、2):写作的目的:纪念烈士,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对“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第二课时
活动二、笔酣墨饱品形象:
1.品刘和珍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表现她不畏艰难,追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表现她“不为势力所屈”,颇有正义感。
到“宗帽胡同”听鲁迅的讲义,表现她追求进步,且“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在“学校恢复旧观”时“黯然”“泣下”,表现她有远见卓识和社会责任感。
“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而被“虐杀”,表现她敢于牺牲,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品柔石
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
“无论从旧道德, 从新道德, 只要是损己利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书呆子。
3.品白莽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4.两篇文章中除了主人公,作者还写了哪些人?请对这些人进行分类,并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记念刘和珍君》
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哀悼、颂扬、告诫)
反动势力: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愤怒、控诉、痛斥)
麻木群众:中间状态的“庸人”。(失望、批评、呼唤)
《为了忘却的纪念》
爱国青年:革命青年作家。(缅怀、悲痛)
反动势力:杀害进步青年的国民党反动派(揭露、控诉)
第三课时
活动三、思考探究明主题:
1、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总的来说,“忘却”,将悲哀摆脱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总之,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2.两篇文章都写“记念”,作者记念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提示)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 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 说“民众领袖”有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异常悲愤,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 1日,他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
鲁迅当时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 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以痛斥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的阴险无耻,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鼓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告诫爱国青年们要总结血的教训, 改变斗争方式,并号召人们起来战斗,不做庸人。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位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 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活动四、比较阅读思异同: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
●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不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宇”(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活动五:缅怀青年,拟写颁奖词
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请你任选其一为刘和珍、白莽、柔石等“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
“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张富清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提示:
刘和珍:都知道你态度温和,却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强权;常常微笑,却忧心母校前途,黯然泣下。爱国请愿,你欣然前往;枪打棍击,你殒身不恤。你用勇毅和鲜血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
柔石:都知道你有点迂,却不缺少硬气。你知难而进,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你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你用单纯善良对抗国民党的冷枪。你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白莽:都知道你喜欢诗歌,却不知你爱憎分明。你纯朴善良、率真乐观。你知道生命的可贵,也知道爱情的美好,但是你用鲜血证明了自由的崇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