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科目: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课 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参赛单位:东华小学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者:华亭市东华小学 马国保 时间:2022年5月25日
☆课标引领
本节课以2022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价值观,同时渗透思政教育,注重小学各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融合教育。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注重体验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基本信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课题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在教学中,主要是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找证据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像古代科学研究者一样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辩证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证意识及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从而对坚持真理致以崇高敬意。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形状及其运动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现象到解释再找相关证据的思辨过程。五年级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从各个渠道获取丰富的资料,有一定课外知识储备,部分学生已从课外了解了地球的实际形状和运动情况,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片面或错误的认识。藉此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构建地球运动的模式,并且发展他们多种寻找资料的能力。从这个学情出发,本节课先让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对前人观点的看法,同意与否的支持证据。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学说的谁是谁非,而是要让他们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历程以及搜集证据的重要性。
☆教材处理
“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学说,但并不足以体现人类认知的历史过程。人类在远古年代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的眼睛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昼夜交替的现象最早是用天圆地方来解释的,所以为了更完整重现这个历史演变过程,我加入了“盖天说”的认识,并且让学生用实证推翻此学说。以孟晚舟女士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信仰的力量,初步休会定证的重要性,然后再让仔细阅读,展开辩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4.认识到科学的发现可能需要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技术的进步能促进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日心说”的观点与证据间的联系。
难点:联系证据,对“地心说”及“日心说”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将证据与昼夜交替的解释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
给全班学生准备:篮球,小船模型,学习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乐学
1.谈话:信仰的力量?(视频)
2.老师听到的一些古代传说,你觉得哪些说法不合理。(微课)
3.那古代的人们没有那么先进的观察工具和技术,他们对地球及其运动有哪些认识?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一起揭开这段历史!(课件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教育让学生感受信仰和坚持真理、勇于质疑的态度,然后开始本课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过去年代没有先进的科学工具,只能依靠观察作为手段,他们通过观察都有哪些发现呢?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兴趣。)
二、合作乐究、展示乐评
(一)探究活动一
1.首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本和阅读资料,讨论一下。
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行默读,共同指出要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分组看书第75页、76页和阅读资料1.2,进行讨论,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请四个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实物投影的方式),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进行肯定、表扬,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讲到哪儿就开始哪个板块的学习,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3.问:(韦恩图)根据我们刚才的概括,这四位科学家的观点中相同的是什么?(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主要就提出了两种核心观点,分别是(生:地心说)和(生:日心说)。
学生看板书提炼这四位科学家的核心观点(地心说、日心说)
4.出示两种学说的示意图,提问: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生:能或不能)
为什么?你能利用模拟实验证明吗?
(二)探究活动二
1.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2.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证明。
3.两组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展示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展示组,提醒表述说明要完整)
4.师小结:通过刚才简单的模拟,我们知道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观点都是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
(设计意图:类似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不会感到一味地枯燥学习,并能参照之前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自主模拟研究,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核心观点的理解,从而去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5.谈话:在哥白尼之后还有许多科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对地球进行了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人们通过测量发现地球的形状并非是正圆的球体,准确意义上来说地球是两端略扁,中间略鼓的椭球体。(机动)
三、提升乐用
今天我们沿着时光轴回到了过去,了解了三位科学家(师指黑板,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对地球及其运动的研究成果,未来还会有许多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地球及其运动,未来要靠你们!(板书:一起向未来 …… )
希望我们都能做“小哥白尼”、“小伽利略”,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