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单篇课文设置大任务或
为单篇课文设置大任务或大情境,核心是用一个“统领性的场景或目标”串联起整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解决问题”,同时在情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具体可按以下思路操作:
一、从“课文核心价值”出发,锚定大情境的“主题”
大情境必须紧扣课文的核心(主题思想、情感内核、语言特色等),避免脱离文本空谈。
- 先明确:这篇课文最想传递的是什么?(是一种情感?一个道理?一种技能?)
例:
- 《少年闰土》核心是“童年的纯真与认知差异”,可设情境:“假如你是鲁迅的朋友,看到他写的《少年闰土》,想给他写一封回信,聊聊你对‘闰土’和‘少爷生活’的看法”。
- 《圆明园的毁灭》核心是“辉煌与屈辱的对比”,可设情境:“学校要办‘铭记历史’主题展,你负责‘圆明园’展区,需要设计一块展板(含文字介绍+1句核心标语)”。
二、用“真实场景”或“角色代入”让情境“落地”
大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或能引发共鸣,避免抽象化。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设计:
- “做事”类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例:《故宫博物院》(说明文)→ 情境:“你是故宫志愿者,需要给一年级小朋友设计一份‘故宫半日游’简易指南(用课文里的建筑信息,写清楚路线和3个必看景点的亮点)”。
(任务中自然会用到“提取信息、梳理顺序”等阅读技能)
- “代入”类情境: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角色或相关人物,站在角色立场思考。
例:《将相和》→ 情境:“你是赵国的史官,要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一段‘历史评语’,说说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对赵国的意义”。
(代入中会深化对人物品质和事件影响的理解)
三、拆分“子任务”,让大任务“可操作”
大情境往往需要一个最终成果(如“指南”“评语”“展板”),为了让学生能一步步完成,需拆分成紧扣课文学习的子任务,形成“学课文→练技能→完成成果”的链条。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核心:父母不同评价的意义):
- 大情境:“学校‘亲子沟通’广播站向你约稿,请你以‘爸妈的一句话’为题,结合课文中父母的评价,写写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 子任务拆分:
1. 读课文:找出父母对“我”的诗分别说了什么,圈出描写“我”反应的词语(理解文本内容);
2. 思考:为什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爸妈有没有类似的评价(关联生活);
3. 写片段:先描述课文中让你有感触的细节,再写自己的故事(运用文本细节+个人表达);
4. 完成广播稿:调整语言,让内容适合口头播报(学以致用)。
四、关键原则:让情境服务于“文本理解”和“能力生长”
- 情境别“喧宾夺主”:比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若情境是“画一幅瀑布图”,但全程不引导学生品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就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核心。
- 难度要“跳一跳够得着”:情境任务不能太简单(如“摘抄好词好句”),也不能太难(如“写一篇学术论文”),要让学生需要整合课文信息、动脑子思考才能完成。
通过大情境,学生能清晰感受到“学这篇课文有用”“学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掌握文本解读、语言运用等核心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