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素养,需聚焦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操作、分析论证、交流反思等),将实验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认知、发展能力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以“问题驱动”激活探究意识,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实验教学需避免“按方抓药”式的机械操作,而是通过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 情境创设:结合生活现象或学科困惑设置情境,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先展示“铁钉下沉、木块漂浮”“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上浮程度不同”等现象,提问:“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引导质疑:鼓励学生基于观察提出具体问题,如“浮力是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教师通过追问“这个问题是否可通过实验验证?”帮助学生聚焦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其提问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二、以“方案设计”发展规划能力,培养“设计与论证”素养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需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步骤、控制变量、选择器材,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
- 自主构思: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需要测量哪些量?”“如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选择什么器材更合适?”。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学生需思考“如何平衡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所受的力?”。
- 方案优化:组织学生展示不同方案,通过互评质疑完善设计。如某组计划“用手拉动小车测加速度”,其他学生可指出“手的拉力不稳定”,进而共同优化为“用砝码重力替代拉力”,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改进方案的能力。
三、以“动手操作”强化实践体验,培养“观察与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执行步骤,而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规范操作、应对突发问题,积累实践经验。
- 自主操作与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权,例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中,让学生自主安装器材、接通电源、拉动纸带,教师仅在操作不规范时(如纸带未固定好)进行提示,而非代劳。同时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如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变化)和异常情况(如点迹模糊)。
- 问题解决引导:当实验出现误差或失败(如“伏安法测电阻”数据偏差大),引导学生反思:“是电表量程选错了?还是电路连接有误?”,鼓励通过重复实验、更换器材等方式排查原因,培养其严谨性与应变能力。
四、以“数据分析”构建证据意识,培养“推理与论证”素养
科学探究需以数据为依据,实验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分析规律,形成基于证据的结论。
- 数据处理方法:教学生用表格、图像(如“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绘制v-t图像)整理数据,通过计算、拟合等方法提取信息。例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时,引导学生分析竖直方向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 误差分析与论证:要求学生讨论数据偏差的原因(如“验证机械能守恒”中动能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可能是存在空气阻力),明确“结论需与数据一致,误差需合理解释”,培养其逻辑推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以“交流反思”促进深度探究,培养“表达与批判”素养
实验后的交流与反思是探究的延伸,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接纳多元视角,形成持续探究的习惯。
- 成果展示与质疑:组织学生汇报实验过程、数据结论,如“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中,某组认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其他组可质疑“是否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辩论明确实验的控制条件。
- 反思与改进:引导学生总结不足,如“本次实验未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下次可增加温控装置”,或提出新问题“若改变研究对象(如换成气体),规律是否相同?”,推动探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总结
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关键,在于将“教师主导”转化为“学生自主”,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论证—反思改进”的完整流程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乐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