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将抽象的语言、遥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创设情境,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1.视听结合,营造氛围:图片/视频:展示与诗词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水墨动画、实景视频(如山水、季节变化、古代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背景音乐:播放符合诗词意境的古典音乐、古琴曲、自然声音(如流水、鸟鸣),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实物/模型:展示相关的实物(如柳枝、菊花、船模)或模型,增强真实感。 2.故事导入,引人入胜:讲述诗人创作时的趣闻轶事、生平经历(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的片段)。将诗词内容改编成简短、生动的小故事,先让学生了解“发生了什么”。3.生活链接,唤醒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例如:学《静夜思》,问“你有过想家睡不着的时候吗?当时什么感觉?”学《悯农》,讨论“你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多维度解读意象,理解意境
1.聚焦关键意象,化抽象为具象:找一找:让学生圈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如“月”、“柳”、“山”、“水”、“舟”、“雁”等。画一画:鼓励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绘画,把文字变成画面。不必追求画技,重在表达理解。演一演:对叙事性或动作性强的诗句(如《池上》“小娃撑小艇”),让学生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演出来。说一说:引导学生描述这些意象的样子、颜色、声音、给人的感觉(冷/暖?静/动?欢快/忧伤?)。
2.想象画面,构建意境:闭眼想象法:教师配乐朗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描述画面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关键细节。对比想象:提供与诗中意境形成对比的画面(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辽阔孤寂 vs热闹的码头),加深对意境独特性的感受。
3.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浅层渗透):对于小学阶段,不必深挖复杂的象征体系,但可以简单引导:“柳”常与“留”谐音,表达送别、不舍(如《咏柳》,虽主要写景,可提一下)。“月亮”常代表思念(故乡、亲人)。“菊花”常象征高洁、坚强(如《菊花》)。点到为止,重在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景物不仅仅在写景,还带着诗人的情感。
三、品味语言,感受韵律与精妙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形式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比赛读、角色扮演读(如送别诗可分角色)。注重节奏与韵律: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停顿、快慢)和韵律美(押韵)。可以拍手打节奏读。吟诵体验(可选):适当引入简单的吟诵调,感受古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味(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简单的调子)。
2.聚焦“诗眼”,体会炼字之妙:抓住诗中特别传神、关键的字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引导学生品味其妙处。换字比较法:尝试换一个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换成“到”、“过”、“满”),让学生比较哪个好?为什么好?(体会“绿”的动态感和盎然生机)动作演示法:对动词(如“举头望明月”的“举”、“望”),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其准确性和表现力。情感体会法:提问“这个字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四、体悟情感,产生共鸣
1.知人论世(简化版):在理解诗词内容后,用一两句话简要介绍诗人的处境或写诗的大背景(如李白写《静夜思》时在外漫游,杜甫写诗常忧国忧民)。避免复杂的历史背景,聚焦于诗人可能的普遍情感(思乡、爱自然、惜别、同情等)。
2.情感迁移与共情:设身处地: “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遇到这样的事,你心里会怎么想?”联结生活:“你有没有过和诗人类似的感受?什么时候?”(如和朋友分别、看到美景很感动、帮助他人感到快乐等)。朗读传情: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到的情感去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轻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3.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想法,不追求标准答案,尊重多元解读(在合理范围内)。可以说“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主题整合:将同一主题(如咏春、思乡、送别、爱国)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学习,比较异同,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将古诗词与描写类似主题的现代文、儿歌、绘画作品联系起来。
2.创意表达:改写/续写:鼓励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白话小故事、现代小诗,或续写故事结尾(想象诗人后来怎么样了)。诗配画/手抄报:将诗的理解通过绘画、制作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情境运用:在合适的场景(如春天来了、中秋月圆、毕业季)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学过的相关诗句。
3.趣味活动:古诗背诵擂台赛、飞花令(小学版)、古诗新唱(学唱谱曲的古诗)、制作古诗书签等,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六、教学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低年级侧重诵读、感受画面美和简单情感;中年级开始品味关键字词、体会意境和较丰富的情感;高年级可适当增加背景介绍和浅显的象征意义理解。
2.少讲多悟:教师避免过度讲解和逐字逐句翻译,重在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导想象和体验。把思考和感受的空间留给学生。
3.尊重差异:学生理解能力和感受力不同,允许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和感受深度。鼓励表达,不强求统一。
4.避免“贴标签”和过度引申:对思想情感的理解要基于文本本身,避免生硬地拔高或赋予过于复杂、超出小学生认知的解读。
5.持之以恒的诵读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有感情的诵读是培养语感、加深理解的基石。鼓励日常诵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