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参加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获
陈恒2025/6/17分类:教学设计
参加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获
参加2024年九年级化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次聚焦学科前沿、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学习契机。结合九年级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考备考需求,此次培训在新课标落地、教学实践优化、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收获,以下从多个维度总结具体体会:
一、深化新课标理解,明确教学方向
1.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培训深入解读了2022版化学新课标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到九年级化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灌输,更要通过具体知识点(如“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教学中,可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证据推理理解反应本质,而非单纯记忆化学方程式。
2.学业质量标准与中考衔接
结合2024年中考命题趋势分析,明确了新课标下中考对“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的考查要求。如工业流程题、科学探究题更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因此在教学中需加强“从生活现象到化学原理”的迁移训练,例如以“当地水资源净化”为情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对接中考情境化试题的考查逻辑。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实效
1.情境化与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培训中学习了“以真实情境驱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将“化学与健康”单元设计为“家庭小药箱成分探究”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实验分析常见药物(如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既整合了“酸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避免知识碎片化。
2.分层教学与精准辅导策略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培训分享了“靶向分层”方法:通过课前诊断(如微课预习检测)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创新型”,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设计梯度任务。例如“溶液的浓度”一节,基础层侧重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提升层探究溶液稀释的实际应用(如农药配制),拓展层则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化工生产中的意义,实现“因材施教”。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实验创新与安全规范结合
培训强调了化学实验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学习了“微型化实验”“数字化实验”的设计技巧。例如用传感器测定“铁生锈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将抽象的缓慢氧化过程转化为直观数据,帮助学生建立“证据意识”;同时,重点强化了实验安全管理规范,如易燃易爆药品的储存与使用、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在探究性实验中兼顾安全性与科学性。
2.实验教学与跨学科融合
通过案例学习,认识到化学实验可与物理(如能量变化)、生物(如呼吸作用的气体变化)、信息技术(如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融合。例如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结合物理中的“热传导”原理分析灭火方法,渗透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聚焦中考备考,优化复习策略
1.三轮复习的结构化设计
培训分享了基于新课标要求的中考复习框架: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以教材单元为脉络,通过“知识树构建”“易错点归类”(如化学用语书写规范、概念辨析)强化核心知识; 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针对中考高频考点(如推断题、计算题、探究题)进行模型化训练,例如总结“物质推断的常见突破口——颜色、用途、反应条件”; 三轮复习“实战提升”:通过真题模拟和答题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抓关键词”“语言表达逻辑化”的应试能力。
2.学情分析与错题资源化
学习了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题的方法(如用Excel统计高频错误类型),将典型错题转化为复习课的教学资源。例如针对“化学方程式书写中条件遗漏”的问题,设计“找错-纠错-变式训练”的课堂活动,提升复习针对性。
五、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与整合
1.数字资源与课堂融合
培训中接触了“虚拟实验室”(如NOBOOK虚拟化学实验)、微课制作工具(如剪映专业版)等信息化手段。例如在“分子的运动”教学中,用3D动画模拟氨分子扩散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通过制作“中考化学易错点微课”,供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突破时空限制。
2.智慧课堂平台的教学管理
学习使用班级管理平台(如钉钉、智学网)进行作业批改、学情跟踪,实现“线上答疑+个性化反馈”。例如通过平台自动生成的“学生知识点掌握雷达图”,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一对一辅导。
六、教研协作与专业成长
1. 跨校教研与经验共享
培训中参与了区域内九年级化学教师的教研交流,分享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如“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的跨课时任务衔接),从其他教师的实践中学习到“大概念统领下的知识整合”方法,例如以“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为大概念,串联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合金应用,提升教学系统性。
2.终身学习意识的强化
通过专家讲座,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前沿发展(如绿色化学、新能源材料)对初中教学的渗透意义。例如在“化学与社会发展”单元中,引入“可降解塑料的研发”等热点话题,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促使教师持续关注学科动态,避免教学内容滞后。
七、学生心理与学习动力的关注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备考压力,培训强调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化学史故事融入课堂”(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增强学习互动性,缓解焦虑情绪;在课后通过“个性化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提升学习自信心。
总结:此次继续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九年级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应对中考,更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情境创设、实验创新、信息化融合等方式,让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科学思维、体验学科价值的平台,同时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适应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要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