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示儿》

葛峰2025/7/15分类:教学设计

12 古诗三首

1课时

儿》

 

课时目标

1. 会认生字“乃”,会写“祭”“乃”2个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会认生字“乃”,会写“祭”“乃”2个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古诗《示儿》,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 抽学生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评价、纠正朗读。

3. 全班齐读。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师: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

3.如果我们有不理解的诗句,注释又不能提供帮助,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吗?(借助课外资料)

4.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提供相关的资料,来帮助你们理解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及背景:

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 同桌互学:借助注解和资料,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抽学生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3.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4.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教师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表达看法。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5.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

(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在“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85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在“南望王师”!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

3)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三)小结:

《示儿》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上一篇: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