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重读《虎符》有感

周惠玲2021/12/20分类:日记

《虎符》,剧本。郭沫若著,群益出版社1942年初版。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曾被许多剧种以不同的方式演绎过,自从郭沫若的话剧《虎符》出台后,其它的版本也就少见演出了。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魏王是封建社会的君主,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独裁者蒋介石却与之一脉相承,残酷地镇压人民进步力量。关于《虎符》的创作,郭沫若曾说:“我写《虎符》是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四军事件之后,那时候蒋介石反动派已经很露骨地表现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罪恶行为,我不否认,我写那个剧本是有些暗射的用意的。因为当时的现实与魏安厘王的‘消极抗秦、积极反信陵君’是多少有点相似的。”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年代,敢于把昏聩残暴的国王搬上舞台,借此鞭笞现实的独裁者,郭沫若的斗争胆量和斗争艺术是值得学习的。在当时的确是“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虎符》的上演,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

和魏王相对立的信陵君的形象最为观众所喜爱。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坚持正义和勇于斗争以及崇高的理想和自我现身的精神,具有时代的革命的特点。通过信陵君与魏王的两场对话,就刻画了信陵君的性格特征,突出表现了郭沫若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作为政治家,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国难当头时信陵君如火焚身,请兵救赵意志坚强,赴汤蹈火甘愿献身。作为军事家,信陵君神机妙算善于带兵,对敌人的阴谋诡计、进攻策略了解精深。在救赵的问题上,他提出两点充分的理由。首先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救赵的政治意义,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援救赵国,正是我们魏国的百年大计。”也是解除秦人对中原威胁的大计。其次提出救赵却秦的充分依据:长平战役秦兵元气大伤,围邯郸一年半无法攻下,足见秦兵的疲惫;邯郸人民宁死不屈,抗秦的是“生力军”,秦兵是“重赏利诱”驱使的虎狼;战机于我有利,楚国发了救兵,共同会师于邯郸城下指日可待。他从敌我友三方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克敌必胜的结论。他立场坚定,思维敏捷,观察准确,分析问题透彻,行动果断。郭沫若如同一位高明的乐师一样弹出了人物思想的每一个音符。人物间的辩论,不仅表现出人物的立场的不同,而且构成刻画性格的艺术手段,形成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魏王对信陵君的粗暴、怒斥和侮辱,表现了他的专横、猜忌和心胸的狭小;信陵君的不卑不亢,据理陈词,则表现了他的冷静、坚毅和心胸的坦荡。在抗秦救赵问题上,魏王表现的软弱胆怯、狭隘自私与信陵君表现的勇敢无畏、舍生取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魏王的性格是愚蠢与鲁莽、冷酷与残忍融为一体;信陵君则是智慧与善良、热情与理智萃于一身。

如姬的形象不是单调的、平面的。作者通过她的简单经历和思想发展,展示了她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如姬的感情,由对宫廷生活的抑郁忧伤到窃符后的勇敢坚强,再到视死如归感到永生的欢乐,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标志着她成长的不同阶段。如姬由个人怨恨魏王成长为反对暴君的勇士,由对信陵君的感恩思想成长为信陵君的政治理想和事业的追随者,内心世界经历了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窃符前,她经历的是“把人当成人”的愿望与现实的屈从地位的矛盾;她痛恨国王的愚弄,厌弃宫廷的生活,但又无力自拔,陷入忧伤与绝望之中。于是她想自杀,甚至欲杀魏王;她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力主救赵,想去当女兵,又遭到魏王的怒斥:“牝鸡司晨,为家之索”;她敬仰信陵君的人格和事业,又受到魏王的嘲弄:“你去做他的太太好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太妃的关怀、信陵君的感召,掀起了她思想的波涛并预示了她的感情波涛中所潜伏的航标。窃符后,她又经历了新的矛盾:逃生与献身的矛盾。她想逃往邯郸寻求信陵君的保护,又怕“给他蒙上灰尘”,担心别人把盗符的行为误解成“儿女的私情”;她想看着对她关怀备至的太妃,同她一道遭难,但又不愿意死在暴君的手下;她羡慕人对社会的创造,她以死来表明心迹。为了完成做人的任务,摧毁国王的权威,维护人的尊严,她勇敢地结束了生命。这种光明磊落、深明大义、视死如归的心灵是多么崇高!多么纯洁!

信陵君的庄严的政治主张,在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的黑暗年代,像一盏灯火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它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消灭内战、反对分裂、团结一致对外的共同愿望。

郭沫若谙熟戏剧文学的创作规律,运用戏剧的有效的艺术手段——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于是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信陵君、如姬、魏太妃、魏安釐王,以他们各自的姿态和气质走近这个戏剧文学的形象画廊。

评:窃符救赵信陵君,赴汤蹈火甘献身。
冷静坚毅心坦荡,不卑不亢据理陈。
暴专横魏厘王,软弱狭隘惧强秦。
鞭笞现实独裁者,胆量艺术俱超人。

郭沫若自己说,在抗战时期他花了十块钱从轿夫手中买了一件不知是谁的收藏品。此品长约三寸,背面有错金书十个字,分排两边,全文是:“须军衙,干道车×第五。”实际这是兵符,成了剧作家写《虎符》的“催生符”,而我在重读了郭老《蔡文姬》,《武则天》和《孔雀胆》之后,再看《虎符》和《雷雨》这些传世佳作。并且对北京人艺代表中国演出话剧《虎符》情有独钟,这是北京人艺的最高演出水平,我进一步认识到此剧份量,于是重读之,为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信陵君、如姬而浮想连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海瑞罢官》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