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读诗品意悟情 品诗悟情 感悟写法 --------<<石灰吟>>微课教学
马冬梅2022/2/11分类:教学设计
读诗品意悟情 品诗悟情 感悟写法
--------<<石灰吟>>微课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走进咏物诗的殿堂。《石灰吟》是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中的一首咏物言志诗。《石灰吟》表面是写石灰,实际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对崇高品格的追求。通过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古今杰出人物,感知他们心系国家、为民服务、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课编排的《马诗》《石灰吟》《竹石》是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中的三首古诗,作者分别是唐代李贺、明代于谦、清代郑燮。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事迹不同,但都具有的高尚情操,远大志向,深厚的家国情怀。《古诗三首》作为本组课文的开篇之作,简洁凝练,诗意极浓,更有利于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古今杰出人物,感知他们心系国家、为民服务、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启蒙价值。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运用群文阅读的形式,以《竹石》教学为例,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查阅资料、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本组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展开想象、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等方法开展,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石灰吟》《马诗》。从而实现授之以渔。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经初步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能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出自己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能力。但因古诗创作年代、背景距离现在已久需要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一首理解学法,给学生学习的支架,然后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借助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石灰吟》《马诗》,学中掌握诗哥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进而感受诗人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在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之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诗歌韵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4.学习古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相关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单、自主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诗人如何借物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寄托自己的情感。
一、观诗题,解对象
题目是诗歌的文眼,只要读懂诗题,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
(1)板书诗题:石灰吟。《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2)理解题意
①“吟”是什么意思?(“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吟诵、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暮江吟》;于谦所要吟诵的事物是“石灰”。(“石灰吟”即赞美石灰。)你们知道什么是石灰吗?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
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
为了读懂古诗,先来了解作者和古诗创作的背景。
二、解作者,知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他忧国忘身,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十二岁的于谦目睹石灰的制作过程,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石灰吟》。他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我们来欣赏这首古诗,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三、读古诗,解诗意
1.初读感知,读出诗韵。
2.学生自读自悟,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诗句的意思呢?为了读懂这首诗
方法引导:可以借助诗或词的注释,抓关键词句,大胆想象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等闲:平常。浑:全,全然。清白:高尚的情操。
4.结合注释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这首诗的意思: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看作平平常常的事。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四、品古诗,悟诗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想一想:石灰有哪些特点?诗中用那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快来找一找吧。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都是描写石灰的经历。
1.从这三个词中选择一个,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敲打一千一万次呢?(锤,敲打。凿,开凿。“千锤万凿”中把“锤”和“凿”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锤击敲打的次数多。)
(2)千”和“万”是都是虚词,表示数量特别多,在文中指锤击敲打的次数多。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如: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
(4)古诗中那些诗句含有虚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诗词都含有虚词,表示数量多,或是程度深。
普普通通的石灰原料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才能成为真正的石灰。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
(3)读到这个词,看到这个画面,你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想象画面,自由表达。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煎熬。石灰在经过烈火焚烧之后会“粉骨碎身”(教师出示石灰经过煅烧之后变成粉末的图片)。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凿,也不怕烈火焚烧,直到最后粉骨碎身,才变成人们所需要的石灰石。同学们,面对“粉骨碎身”的遭遇,石灰的态度是什么?(“若等闲”“浑不怕”)
(我们体会到石灰不惜一切代价,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刚强勇敢,从容自若,只想把清白留在人间。)
(7)只留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洁,没有一点斑点。)
B.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中能体会到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石灰有着崇高的理想: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小结:是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生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练读这首诗。同学们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赞石灰之情。
五、明事理,悟写法
(1)读完古诗,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不是的,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讲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于谦是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像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 抒发情志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2)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你们知道什么是托物言志吗?
方法拓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或某种品格。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前提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3)总结学法
这节课走进了咏物诗的殿堂,通过观看诗题明对象,诵读诗文解大意,了解作者知背景,查阅资料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
六、作业
1.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咏物诗。
《马诗》(贺知章)《竹石》(郑燮)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歌咏自己心中的美好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
让我们也来托一种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操,写一写自己的志向,可以写山川河岳,也可以写花鸟虫鱼, 歌咏自己心中的美好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相信你们也可以成为小诗人、小作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