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童年的水墨画》
阿依布丽·阿达克2024/8/21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 |
混合学习环境 |
课题名称 |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
选题意图 |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优美的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 们读儿童诗的兴趣,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他们的奇思妙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 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表达出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 教师观念及 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 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的 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 想象的年龄,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用心感悟儿童诗的兴 趣。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敢于表达,想象丰富,儿童是天生的 诗人。三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接触古诗词相对多一些,对儿童诗接触较少,但是儿 童诗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的生活,含有丰富的奇思妙想,只要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和大 胆想象画面,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
教学对象 |
三年级学生 |
教学目标 |
1.认识染、笠等 13 个生字,学写染、碎等 10 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 ” 字部分、爽的 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如:从“蹦跳 ”一 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 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 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等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
教学用途 |
□课前预习 √课中教学 □课后巩固 □其他 |
《童年的水墨画》 安排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这篇文章是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 题编排的。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 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难懂的句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儿童诗, 以跳跃的镜头 捕捉 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 去江上游泳,或是在林中 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 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 朗,融童心,童趣 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
|
知识类型 |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
制作方式 |
□拍摄 √录屏 □动画 □其他 (可多选) |
预计时长 |
8分钟 |
设计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回顾学法 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童年的水 墨画》 (1.出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 诗中看到了儿童在溪边垂钓的欢乐画面(2展示网 络图片 :溪边垂钓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江上戏水、林中采菇这两首诗,欣赏诗中的美丽画 面(3.展示网络图片 :两幅图),感受他们的快 乐。 师 :学习之前,咱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诗句的方法 (4.出示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迁移运用 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两种方法,默读《江 上》《林中》这两首诗﹐想一想 :你的脑海里出现 了什么画面? (一)《江上》 师 :瞧,小伙伴们在水中玩得多开心啊!(5.播放儿 童戏水动画视频)“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 水戏耍 ”这句话把戏水的孩子比作一群鸭子,形象 地刻画出孩子们跳入水中戏水的样子。“一双双小 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描写了孩子们你 拨我溅戏水的欢乐画面。 师 :咦?什么是“水葫芦 ”呢?(6.水葫芦资料介 绍)那文中的水葫芦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从“ 出水 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就可以知道指的是顽 皮、可爱的孩子们,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描写了 一个调皮的孩子钻进水里消失不见,而后钻出水面 的样子,突出了孩子的调皮、可爱。师 :多么欢乐 的画面,你们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呢?按下暂停键, 赶紧说一说吧。 (播放背景音乐) 师 :让我们带着快乐的感受,把这首小诗读一读 吧。 (7.播放第二首诗的音频) (二)《林中》 过渡 :江上戏水的孩子们笑声阵阵,那林中的孩子 们又在做什么呢?让我们接着来读一读《林中》这 首诗。(停顿)别着急,小老师来啦! 小老师1:我发现,这首诗用了“清清爽爽、明明亮 亮 ”的叠词,让我们感受到雨后松树的清新、翠 绿,串串雨珠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 (8.出示儿童 图标,播放学生录音) 师 :是呀!你真细心,发现了叠词的秘密。“清清爽 爽、明明亮亮 ”等叠词的运用,富有韵律,朗朗上 口,写出了雨后松针的明丽以及大雨后山林清新、 洁净的环境。这句话中还说松树“刚洗过澡 ”,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童趣呢! 师 :我们也来说说这样的词(9.出示练习,稍作停 顿)练习 :清清爽爽的松树明明亮亮的水珠 ( )的孩子们 ( )的鱼儿 ( )的( ) ..... 师 :嘻嘻哈哈的孩子们 |
1、首先注重关联,唤醒记忆。教学导入时,我借助信 息技术手段插入本 课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和理解重难点字词的方法,从而唤起学 生记忆,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 生熟 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 2、想象画面,促进语言表达。在突破本课重难点时, 教学中,我着眼“理 解运用语言 ”抓住关键词品味想 象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深入理解语 言。 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先精读品味江上、林中两节 诗,我着 重引导学生展开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有感 情朗读为后续的创编诗歌做准 备,通过想象走进文 本,课堂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推进,学生也朗读 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落实了语言实践,有效地突 破了教学难点。 3、创编诗歌。在这一环节中,以文中第二首儿童诗 《溪边》作为铺垫,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 方,启发学生初步感受儿童诗丰富的想象 以及优美的 语言。并“溪边的小朋友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 ”来激发 学生的 思考,让学生边说边想,为下面写儿童诗做好 铺垫。再展示一张张富有想 象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 兴趣。在看图过程中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 生感 受儿童诗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学生 充分展开想象 看图说话以后,进入到诗歌创环节,前 面的说话训练能够很好地为下面诗 歌创作做好铺垫。 在创作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看图写 诗、仿写素材和自由创作儿童诗三种形式中自由选择喜 欢的方式写一首儿 童诗,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
蹦蹦跳跳的鱼儿整整齐齐的桌椅(复述学生 的回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小老师2:我发现,文中的“钻 ”字用得好,写出了 小蘑菇旺盛的生命力。 (10.出示儿童图标,播放 学生录音) 师 :你真会读书,懂得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读出了 自己的体会。“钻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雨后蘑菇奋力生长的情态,展示出大自然的生 机勃勃。还有补充吗? 小老师3:我有补充,文中把小蘑菇比作了山花,写 出了它的可爱。 (11.出示儿童图标,播放学生录 音) 师 :是啊,钻出泥土的小蘑菇不就像一朵朵开放的 山花吗?小老师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小老师4:我发现文中有两个“斗笠 ”。从“小蘑菇 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我知道这个斗笠指的是蘑 菇,从“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知道这个斗笠 指的是孩子们。 (12.出示儿童图标,播放学生录 音) 师 :你们真会思考,运用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的方法读懂了诗句。你们瞧一— (13.出示斗笠﹐ 蘑菇戴着斗笠的孩子图)是不是很像?作者除了把 小蘑菇比作山花,还把蘑菇的头部比作斗笠,既形 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也表现了孩子们喜悦的心 情。 师 :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诗歌可真 是好办法。以后学习诗歌时,记得用上这两种方法 哦。 三、创编诗歌 (一)比读诗歌,总结写法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这三首小诗,找一找这 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14.播放完整的课文录音,出示表格)
师 :这三首诗都以地点为标题,描绘的都是童年趣 事,语言简洁、生动,富有韵律美,让我们感受到 童年的欢乐。不同之处在于《溪边》突出的是色彩 之美,《江上》突出的是动态之美,《林中》突出 的是形态之美。 (15.出示表格,逐一出示相同之 处和不同之处)
(二)创编小诗,体会童趣 师 :除了溪边、江上、林中,这三幅画面,在童年 |
|
的水墨画里,我们还能看到哪些不一样的镜头? 生 :果园里、树下、草地上、池塘边...... (16.出 示相应图片) 师 :你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提示写,也可以根据自己 的喜好写。拿起笔,写出你们的快乐吧。 (播放背 景音乐)
师 :有两个小诗人已经写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 吧。 (17生读诗时出示相应图片) 生1:花丛 蝴蝶在花间跳舞, 蜻蜓在空中飞翔, 嫩绿的草儿探出头来。 一双双小脚丫相互追逐, 一张张笑脸灿烂如花 银铃般的笑声响彻云霄。 师 :多美的画面,多动听的笑声啊! 生2: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花。 师 :写得真好,老师听了都想跳进水里玩玩呢! 小诗人们,相信你们的的诗也很有情趣,赶紧读给 家人们听一听吧,让他们分享你们的快乐。 |
|
上一篇: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