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
代金龙2025/7/18分类:教学设计
选取本学科某主题单元,完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二年级 |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
本单元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包含《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通过“积累语言—感知画面—实践运用”的逻辑,将识字写字、阅读感悟、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语文能力,同时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
||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
1. 认识“莺、拂”等38个生字,会写“诗、村”等25个生字,掌握“裁”“杏”等字的笔顺规则;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体会春天的美景与情感; 3. 能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用几句话描述自己发现的春天; 4. 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春天的景象; 难点: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表达,用具体语句描述春天。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围绕“春天”展开,《古诗二首》以经典诗句勾勒春日图景,《找春天》通过儿童视角展现发现春天的乐趣,《开满鲜花的小路》传递春天的温暖与美好,《邓小平爷爷植树》将春天与劳动、奉献结合,层次丰富。 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散文、童话,兼顾语言积累与情感熏陶,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素养提供了载体。
|
||
学情分析 |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对春天有直观的生活经验,但抽象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较弱。多数学生能说出“春天花开了”等简单描述,但缺乏对细节的观察和生动表达。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难度,需要借助画面和生活场景辅助解读。
|
||
学习目标 |
1. 识字与写字:掌握本单元生字的音、形、义,能规范书写,区分“裁”与“栽”等形近字; 2. 阅读: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古诗中“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词句的意思,感受课文描写的春天画面; 3. 表达:能模仿课文句式,用“春天来了,……”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至少说3句话; 4. 情感:激发对春天的喜爱,愿意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变化。
|
||
学习评价 |
1. 识字评价:通过课堂听写、生字卡片认读,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正确率需达90%以上; 2. 朗读评价: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重点关注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春天的欢快语气; 3. 表达评价:根据“描述春天”的发言或小练笔,评价是否有具体细节(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语句是否通顺; 4. 情感评价: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是否乐于分享发现。
|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1. 导入:播放春天的图片和鸟鸣音频,提问“你看到了春天的什么?”引发兴趣; 2. 初读:自由朗读单元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 3. 梳理:引导学生说说每篇课文讲了春天的哪些事物(如古诗中的“柳树”、课文中的“小草”)。 第二至五课时(精读感悟): 逐课学习,结合插图理解词句(如《找春天》中“探出头”拟人化用法),通过角色扮演、配乐朗读体会情感;指导生字书写,重点讲解“邓”“植”等字的结构。 第六课时(整合运用): 1. 回顾: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描写春天的词语; 2. 实践:“校园找春天”活动,学生观察后用几句话记录发现; 3. 分享: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补充细节(如“我发现迎春花是黄色的,一朵一朵挤在一起”)。
|
||
板书设计 |
春天里的发现 (左)词语积累:莺飞草长、花红柳绿、勃勃生机 (中)课文线索: 古诗——自然之春 找春天——儿童之趣 鲜花小路——温暖之美 植树——希望之春 (右)我的发现:(预留空白,学生补充自己的句子)
|
||
作业设计 |
1. 基础作业:抄写本单元生字,每个字写3遍,组1个词; 2. 提升作业:选择课文中喜欢的句子,画一幅对应的春天图画,并配上2-3句话; 3. 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去公园观察春天,用手机拍下发现的“春天的痕迹”,第二天带照片在班级分享。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