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大自然的语言
丘雁飞2023/6/11分类: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1、导入:作者简介(101PPT中插入自动播放视频导入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2、说明文分类(101PPT中按要求分条理分类讨论)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3、背景资料(101PPT中搜集相关视频插入播放)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4、课文讲解(101PPT中分组合作随机点名学生作答)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3)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5)合作探究(101PPT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4.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课堂小结(101PPT中导出课文讲解归纳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6、课后作业(101PPT设置课后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巩固)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中现象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