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吾尔肯·革命江2025/7/14分类:教学设计

新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
力是自学能力的精髓。本文从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
生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现象,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克服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探索精
神。他们总是希望教师详细地讲解课文,详尽地展示解题步骤,然后
进行模仿、硬套。而我们许多教师也乐于此道,把一套套解题“宝典”、
一条条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似乎这也能帮助学生少走许
多“弯路”,使学生直接准确地获得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
学习变得“省时、高效”。但是,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是教师帮学生想出
来的,我们的学生“会做”了,但却“不会想”,导致同一类问题,变了
问法,学生就难以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将怠于钻研,懒得创造,学
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渐丧失。
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依赖心理,教师应努力营造“互相学习,共同探
索”的课堂,给学生充分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进行分类、分层次指导,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问题,培养
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
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要遵循延迟判断和成功激励原
则,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轻易地提出批评。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独立
思考带来的各种乐趣。
2.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普遍认为,要学好数学就要多练,许多教师也因此而一味地让学生大
练特练。其实,多练只能达到巩固知识、熟习技能,而要学好数学,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指导
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
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二、克服从众心理,变“被动答问”为“主动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独立思考的体
现。因此,教学生如何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当前的教学现状普遍是:多数学生只会顺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想该如何
回答,答对了就兴高采烈,答错了就垂头丧气,然后等着老师或答对
的同学解释。最后老师问:“明白了吗?”如果明白就过去,没明白则
再重复。这里的“明白”包含这样的情况:做对答案的学生以为自己懂
了,不再去思考解题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似懂非懂的学生会受别人
正确答案的影响,自已没有真正去思考,而是从正确答案出发去“理
解”,也不再提出疑问;而一点也不懂的学生,觉得别人都懂了,自
己也“不好意思不明白”,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就更不知道
该如何向老师提问了。这种“尖子生跟着老师走,中等生被尖子生的
思维左右,后进生不知如何是好”的“从众”现象,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种无问题的状态,产生一个教学效果好的假象。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与我们“教会学
生学习”的教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
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在教
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出示范,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比较等方法去质疑,掌握提问的角度和提
问的方式。
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1)应用性情境;(2)趣
味性情境;(3)开放性情境;(4)直观性图形情境;(5)新异悬念情境;
(6)疑惑陷阱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把握好一个“适度”的问
题,即涉及知识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这样既能保证每
个学生都可以提出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问题,又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步
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从而有
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鼓励提问,引导提问
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已经觉察到有问题存在,
这时候可能有两种情形。其一,受过去“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
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不敢主动提出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
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同时,教师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善
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质疑、提问要进行恰当地鼓励,
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问题的风气,让学
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探索。其二,情境令学生感到困惑,导致
矛盾或问题的关键之处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模糊的印象,学生感
觉“无从问起”。这时,要引导学生找到困惑的根源,明确疑问的关键,
进而提出问题。
例1 已知函数,(x)=lg(ax2+2x+l)的值域是实数R,求实数a的取值
范围。
学生普遍的解法如下:这是错解,错因很难发现。教师首先要引导学
生如何去发现错误。可以提示学生用“特殊值法”,如将a=2代入验证,
从而发现答案有误。接着引导学生回头去分析原来的解法,一步步去
验证,直至学生发现问题是在△=4-4a<0这里。学生通过进一步思
考提出问题:g(x)>0与△=4-4a<0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最后找到错误解法的关键在于用“并为任何数时,总有g(x)>0成立”
去偷换了“g(x)必须取一切正数”这个要点。
三、克服急功心理,变“偏重结论”为“重视过程”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认为,题目解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于是在
解题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弄清题意,不认真分析条件,不
思考解题方法,一拿到题目就盲目下笔,解完题后不愿意回顾、反思。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仅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有对解题过程的
深入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探索研究。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只看“结论”,无形中也助长了学生重结论而轻过程,不
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
作思考,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
纵横联系作思考,对解题的策略及解题过程、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
1.培养发散思维,促进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往往表现在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是一种
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教学中,应从这三个特征人
手,给学生充分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养成不局限于通过
一个途径、运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利
用开放性题型,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训练学生。
2.增强反思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反思即再认识,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反省
行为,它使人们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动机。教学中,教师要不
失时机地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反思思想方法的有效性、解题思
路的合理性和策略性,探求最佳解法,探究题目演变和结论在新领域
的应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2已知二次方程(a-b )x2+(c_a)x+b-c=0有相等实数根,求证:2b=a+e。
常规解法:由方程有相等实根,得判别式△.0,即(c—o)q(a一6)
(6-c)=0,把式子展开,再进行配方、因式分解得(2b -a-c )2=0,从而得2b=a+c。
解后反思:观察到方程系数的特征为轮换对称相减,并且和为0,故
知道方程有一根为1。再根据题设知方程有两相等实根,则由韦达定
理得这是一种突破常规,巧妙而又简洁的解法,它打破了思维定势,
是通过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而获得的探
究结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