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巴金的《日》教学设计

孟东花2023/4/18分类:教学设计

   日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品读来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了解作者巴金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地领会其时代意义。
3.学习巴金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我在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方法。同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单独读课文,再仔细听《日》的配乐朗诵,比较朗读,让学生体味感情,在意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学生根据听读的录音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实行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然后采取分组朗读全文。 其次,巧借视频跟配图,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课文。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提前预习,对巴金及课文有了一定了解。
2.学生想知道的:课文描述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读通全文,运用所学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4. 学困生分析: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
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日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先听国歌。 同学们,当听到这首豪迈的国歌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是否会觉得激情澎湃、意气奋发呢?曾在国难当头,多少爱国志士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唱响了一首首豪情万状的《国歌》。巴金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诗《日》,细细品味其赤诚的心和火热的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品读来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了解作者巴金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地领会其时代意义。
3.学习巴金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约4分钟)
1、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细读)
游戏规则:
(1)开火车式读,每人最多读一段;
(2)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及时改正;
(3)朗读的同学一旦读错了,就立刻取消他朗读的资格,由下一位同学紧接着读。
2、抢答:
(1)我会看:课文中提到了哪两个故事?
(2)我会猜:飞蛾扑火——
(3)我会讲:夸父逐日。
(4)我会想:阅读第三自然段,不禁会让人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箴言诗《自由与爱情》,请你背出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跳读)
(自学指导二:小组讨论,约6分钟)
问题探究:
1、文题为《日》,开头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这是否脱离了主题?为什么?
2、飞蛾和夸父的共同点是什么?
3、飞蛾投火而死,但“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在路途中,这是否值得赞美?为什么?
4、光明、寒冷各有什么特殊涵义?
5、请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判断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品读)
(自学指导三,约4分钟 )
      文中写到“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巴金的生平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人生追求的理解。
1、补充介绍作者: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           家庭。
代表作品:
       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      》 ,计有42万字。
2、背景了解:     (文中写到“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巴金的生平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人生追求的理解。)
    《日》是在四十年代初完成的,当时正值抗战艰苦的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在内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所以他在这里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意即赞美抗日将士,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六、全文小结:
1、品: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人(舍弃生命)——我(愿做飞蛾)——悟(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并回顾学习目标。
总结语: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变幻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2、四读课文, 饱含深情
3、学完这节课,我想说————
(学生可借用名言谈自己的生活感悟)
4、教师寄语: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长久。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往返。让红高粱如火的面庞,写满我们生命不屈的顽强,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七、布置作业:
寓写于乐(走出课文,贴近生活):
     飞蛾与夸父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请你拿起笔,写写自己心目中这种拓展着生命宽度的人。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或一首诗,题目自拟。
                                 婆婆铭
                                       孟东花
       学不在多,心善则行;年不在高,手勤则灵。斯是婆婆,唯孙是听。辛劳忙家务,刚强律自形。谈笑有子孙,往来无自身。可以忙早晚,助儿媳。无闲言之碎语,无偏颇之爱心。吾之好婆婆,犹如亲母亲。儿媳云:贤德永馨!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婆婆以及那些拓展着自己生命宽度的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