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地震中的父与子

马万荣2022/6/29分类:教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便于教学。

 

五年级学生已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比较有难度的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并能把习得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帮助学生既感悟文本意蕴,又领悟表达方法。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

 

2.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3. 初步质疑释疑。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学时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观看《唐山大地震》片段,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导入课题《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二、通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通句子。

 

2. 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1)生字、词语认读

 

2)理解重点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

 

3)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找出认为难写的生字,相互提示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书写。

 

活动3【讲授】三、把握内容,理清层次。

1.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划分层次。

 

3. 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

 

活动4【活动】四、整体感知,初步释疑。

1.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填空“这是一对____的父与子。”

 

2.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反馈。

 

活动5【作业】五、梳理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类似的话?

 

4.2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学时+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通过小练笔对儿子的了不起进行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重点落在表达上)。

 

    学时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梳理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听写词语:废墟、挖掘、爆炸、颤抖。

 

2、回顾旧知: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3、梳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深入研读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具体的。)(开门见山,直奔重点)

 

活动2【讲授】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梳理重难点)。

探究: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一)感悟父亲了不起,体会写法。

 

1.指名朗读第24自然段,思考:当灾难来临时,父亲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圈画重点语句。

 

交流感受,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段。

 

(1)引导学生抓住“冲、大喊、跪、大哭、眼前一片漆黑”等词语,体会父亲的悲痛,绝望的心情。

 

2)抓住“猛地想起.......不论......总会......”、“坚定地起身”、“疾步”等词句体会父亲的坚定。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4)小结,提炼表达方法。

 

引读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默读“512”自然段,勾画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具体的,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1)学生默读静思,圈点批注。

 

2)同位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语段(课件出示)

 

●第59自然段。

 

1)抓住对比描写及语言、神态描写,体会父亲坚定执着的信念、深深的父爱,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2)指导读好好心人与父亲的对话。

 

3)自由练习朗读。

 

4)分角色朗读。

 

5)小结,提炼写法。

 

引读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引导学生关注“罗列时间进程”的语言表达效果。感悟时间的漫长,感受父亲为救儿子历尽艰辛。

 

2)通过外貌描写,想象画面,体会父亲的不顾一切。

 

3)用朗读再现废墟中的父亲。

 

4)尝试背诵。

 

5)小结,梳理学法、写法。

 

①思考:是什么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

 

引读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进一步体会这句话对父亲而言,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运用对比和罗列时间的进程这样的写法来表现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

 

(二)感悟儿子了不起,体会写法

 

1.浏览课文剩余部分,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引导学生抓住“让”等重点词,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他无私无畏的品质。

 

2)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2.小练笔:

 

1)想象一下,在这38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用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提出书写要求: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速度。

 

2)交流写话内容,相机评价。

 

3、小结: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 “不论……总会……”的坚定信念。(出示投影)

 

(三)总结升华。

 

1.引读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爱与信念的力量。

 

2.齐读结尾,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与幸福。

 

活动3【活动】三、梳理收获。

启发学生从阅读和习作的角度梳理学习收获。

 

1、自由在座位上梳理。

 

2、指名上讲台梳理。

 

活动4【作业】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修改、充实自己的小练笔;

 

2、继续阅读一些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背影》,多人写过的《我的母亲》。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坚定执着         语言

 

                了不起                                          动作       对比描写

 

                                        无私无畏         外貌       时间罗列

 

                                          不论……总……

 

活动6【活动】课后简说

整堂课围绕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领悟表达方法,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爱的力量,贯穿全过程。

 

在课堂上,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感为宗旨,以自读自悟、情感体验、互动交流为主要策略,交流反馈时,采取以读为本、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突破,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在一遍遍的品读想象中,学生自然升华对父子了不起的崇敬之感。客观地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如:在分角色朗读阶段,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心理,读出相应的语气。在体会重点段落中关于时间罗列的语句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采用句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着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在这漫长的38个小时里,父亲经历了些什么?在想象中,把父亲的外貌描写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最后,我再把学生零零散散的感悟体会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于每天的语文课要练字10分钟的要求,课始我安排了听写,课尾有想象练笔: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做,既进行了写法的迁移运用,又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当然,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某些重点段落的朗读还不够精细,还略显仓促;对于练笔的时间以及交流练笔的时间还应更充分些……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可以给予批评、指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