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说明文教学兴趣化方法的探究
蒙克其其格2025/7/15分类: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一堂课开始时充满兴趣,这堂课的效果就比较
好。我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
捉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
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活跃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趣
味性的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真知,增加兴趣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科学真知对人的吸引力。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
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强
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大增强。
有位老师在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做了一个演示:向两个分别盛有石灰水和
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
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学生们的兴趣骤然大增。老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大家说: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地看一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
篇课文,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下面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
这时学生都在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借助说明文的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吴冠中的《桥之美》一文中,作者不是
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感染力。如“茅盾故
乡的乌镇的小河旁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
发闷的芦苇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其实芦苇不会“发闷”和“深呼吸”,
只是人的情感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说明作者与周围的环境已融为一体。教学时教师充分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和感知蕴含在文字中的桥之美,这节课也就不枯燥了。以实用为
目的的说明文,它的语言最大特征是准确、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 而中学生对“准确”
之美缺乏情感体验,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
生反复体味,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艺术形象,能培养学生鉴
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就利用了多
媒体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
林甲江南”的诗句;接着动画展现四幅图画: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
窗图,学生仿佛一下子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他
们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一边惊叹匠师心和审美情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
果不言自明。
五、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知识的拓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
长见识,还能提起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中,我为学生
补充了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
给学生推荐了网络和报纸上的好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开展了
“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当然,提高
说明文教学效果的途径还很多,笔者在本文中只是从精彩导入、探求真知、语言品味、教
法更新、知识拓展等角度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
摸索,探求新的途径,使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上一篇: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下一篇:《桂花雨》教学设计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