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教学方式变革与有效教学研究
才仁·阿木日巴特2025/7/22分类:论文-学习类
教学方式变革与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基础,探讨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教学方式应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包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综合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等。同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提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如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评价等,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
一、引言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而教学方式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迅速,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为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本文将围绕该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核心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二)修订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
全面落实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2.坚持问题导向
梳理课程改革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精选课程内容,减负提质,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创新导向
继承我国课程建设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1.关于课程方案
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独立劳动和信息科技课程,提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细化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和教学改革方向等。
2.关于课程标准
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提供依据;增强指导性,明确教学各环节要求;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和不同学段内容的合理安排。
三、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增长。学生需要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如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需要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传统的 “一刀切” 教学方式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变革教学方式,采用个性化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变革方向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中的信息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实践和综合应用
1.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编程实践、数据处理实践、网络应用实践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
2.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课程标准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要求教学方式要注重综合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信息科技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开展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1.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在线上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在线下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五、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1.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要求中。
2.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二)优化教学内容
1.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去除繁琐、重复的内容,保留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补充拓展内容
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补充拓展一些相关内容,如最新的信息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案例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信息科技项目,如设计一个小型网站、开发一个简单的程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答案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提出一些信息科技问题,如 “如何提高网络安全”“如何利用算法优化数据处理” 等,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信息科技应用情境,如网络购物情境、在线学习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加强教学评价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要侧重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度。
2.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改进
教学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要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改进。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结论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综合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等变革方向,以及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评价等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我们有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一篇: 教育研究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