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法律 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古丽努尔·叶尔肯拜2025/7/13分类: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
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成为遵纪守法、
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仅是
对平常课本内容的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
意识和行为习惯,真正实现由人的自我管理到法治社
会的转变。为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
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认识法律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对
于初高中生而言,他们很容易混淆法规和法律的区别,
或者对法律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法
律意识,有必要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育或生动形象的
视频聚焦演示,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规则、法律权利、
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存
在和重要性。
例如,在讲解能有序的生活时,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
“计划生育法”
,鼓励学生关注生育问题的社会责任
和法律意义,帮助他们认识到,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
实际上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制裁。在引导学生了解
法律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
深入浅出、直观易懂、充满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从中
获得知识及启示。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在个体行为中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规
则和法律规则的约束力,并且积极维护法律权利、承
担法律责任的意识。由此可知,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只是单方面的接受法律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
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学习法律的重要性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先以实际案例为切
入点,讲述法律的存在和作用,强调它对维护社会、
人类安全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分
析、剖析法律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在帮助学生了解情
况的同时,让学生感想法律的 power,并明确它对每个
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从而引发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进而培养出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2、法律知识的应用
通过案件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理性看待法律
规则,以及如何利用法律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具体方法。例如,在防止校园欺凌方面,应该引导学
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或
维护自身权益,从而使他们减少在生活中遭遇欺凌所
带来的不良后果。
3、实践操作的培养
除了讲座、讲解、演示等形式,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
开放式引导及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理解
法律的防护作用。例如,在实际情况下,引导学生自
己制定一种合理、符合法律要求的做法,以达到预防
矛盾,化解纠纷和调整关系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法治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增强学
生的法律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的一
种重要方式。在实践中,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
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思维训练、互动式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
例如,在法律意识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实际案例出发,
引导学生自行尝试解决问题。从中了解法律适用、法
律效力及相关条文,以及针对个体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方法。可通过专门讲座、参观法庭等形式使学生更多
的接触到法律,在课余的时候也应加强对相关法律知
识的了解与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总结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
重要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
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树立维护法治、遵纪守
法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具备更完整的社会公民意识,
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规则,发
挥每个公民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 小学生如何培养品德和道德观念
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畅想强国之梦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