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二年级图形的运动
买丽哈巴·迪里下提2025/7/21分类: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结合同步直播环节中“专业知识与能力”内容的,完成专家布置的研修作业:选取本学科某主题单元,撰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小学)
选取本学科某主题单元,完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 |
图形的运动 |
||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二年级 |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
本单元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应用意识”的培养。通过整合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等内容,构建“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应用拓展”的学习链条,让学生在折一折、移一移、转一转等活动中,不仅认识图形运动的基本形式,更能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实现从直观认知到素养提升的转化。
|
||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
1.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图形运动的空间表象,能想象图形平移或旋转后的样子。 几何直观:借助折纸、实物演示等方式,直观理解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应用意识: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拼图、判断图案形成方式)。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含义,准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首次接触图形的运动知识。内容分为三部分: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平移现象、认识旋转现象。
教材编排注重“直观与体验结合”,通过剪纸、推拉窗户、旋转风车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配合折纸、画图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图形运动的特征;同时,设计了大量联系生活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图形运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对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有初步感知(如蝴蝶翅膀、电梯运动、风扇转动),但缺乏系统的数学认知。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但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数学含义理解较抽象,容易混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因此,教学中需多借助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
||
学习目标 |
1. 能通过观察和折纸,识别轴对称图形,说出其“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 结合实例和操作,感知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变)和旋转(绕一点转动,形状、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特点,能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3.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如“国旗上升是平移”“方向盘转动是旋转”),完成简单的拼图或图案设计,提升应用意识。 4. 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感受图形运动的美感和趣味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
学习评价 |
(一)过程性评价
-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能否正确折纸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否用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 操作反馈:通过折纸作品、平移/旋转实物操作(如推动文具盒、转动小风车),检查学生对图形运动特征的理解程度。
(二)终结性评价
- 单元测试:涵盖识别轴对称图形、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连线匹配生活实例等题型,评估知识掌握程度。 - 实践任务:让学生回家寻找3种轴对称物品、2种平移现象、2种旋转现象,拍照或画图记录,第二天分享,评价应用意识的发展。
|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
(一)情境导入:感知对称美
1. 出示情境图:蝴蝶、脸谱、树叶、天安门的图片,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引导观察发现:“它们两边的样子是一样的。”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图形——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认识轴对称图形
1. 动手操作,理解特征 请学生拿出正方形纸,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正方形两边是否一样?”(引导学生想到“对折”) 学生动手对折正方形纸,观察对折后两边的情况,汇报发现:“对折后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了。” 教师强调:“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圆形纸重复操作,验证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 认识对称轴 展示学生对折后的正方形纸,提问:“对折时留下的这条折痕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用直尺画出对称轴),对称轴把图形分成了完全一样的两部分。 学生在自己对折后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 3. 判断图形,巩固特征 出示多种图形(如字母“A”“B”、数字“8”“5”、树叶图案、不规则图形),提问:“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小组讨论,每组选1个图形上台演示对折过程,说明理由。 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对折后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 “找朋友”游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剪刀、梳子、蝴蝶、汽车方向盘、爱心项链),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站到相应的“是”“否”区域,错的同学说明原因。 2. 动手创作:请学生用彩纸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如爱心、小房子、五角星),剪好后展示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剪的(先对折,再剪图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回顾: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有对称轴。 总结: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不仅美观,还包含着数学的奥秘,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发现。
|
||
板书设计 |
轴对称图形 特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示例:蝴蝶、正方形)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
|
||
作业设计 |
1. 基础作业:在教材练习中圈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 实践作业: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3种轴对称物品(如镜子、眼镜、课本封面),明天带到班级分享。 3. 拓展作业: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可以画一画或剪一剪)。
|
上一篇: 探究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培训感悟
共 0 条评论